中医古籍
  • 小议秋伤于湿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秋伤于湿”语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此说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当今医者,多遵喻嘉言“秋伤于燥”之说,笔者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各季节之间的转换规律前后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析“秋伤于湿”之理由可归纳如下。

    一是长夏之湿流恋至秋,秋承长夏之后,湿邪氤氲黏腻,缠绵难去,虽至秋令,然湿邪仍在。温病学家吴鞠通云:“秋伤于湿,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湿土之气流行未尽。”

    二是秋初多雨则多湿,我国降雨量多分布在七、八、九3个月,尤以夏末秋初为多雨季节,《孟子·离娄》说:“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礼记》云:“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好雨。”由此可见,古人也认为秋季多雨多湿,雨以八月为多,这也是造成“秋伤于湿”的客观原因。

    三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人们食生冷瓜果也多,最易伤湿困脾。夏末秋初,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其中,加之贪凉饮冷,恣食瓜果,伤脾呆胃,湿自内生。故有医者云“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这是造成“秋伤于湿”的又一因素。

    四是初秋伏尽,阴雨绵绵,临床因湿邪致病者增多,腹泻、低热不退、荨麻疹等病应季而至,笔者从湿论治这些疾病每多效验。

    可见,“秋伤于湿”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依据,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然喻氏创“秋伤于燥”之说,也有其理论基础。笔者以为秋季乃湿与燥并存,秋初与秋末有别,秋初以湿为主,秋末以燥为主。但临证之时当以辨证论治为总则。

    秋初因湿邪致病者,可治以祛湿健脾、化湿、醒脾,常用方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胃苓汤等。

更多中药材
  • 很多人都可能有失眠这种现象,比如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轻微的噪音就会将我们惊醒,移动设备惊醒之后,想要再进入睡眠状态,就很困难,晚上睡觉的时间变得很短,并且睡觉的环境也不是特别好,比如睡觉的环境当中有轻微的噪声或者是有光线刺激。那么失眠之后究竟该......
  • 菱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1、补脾益气菱角生食有清暑解热作用,熟食则有益气健脾功效。2、抗癌菱角还......
  • 金盏花的营养价值很高,其实,金桔不仅含有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价值在柑桔果类中名列前茅,金盏花的维生素C都存于果皮中,果皮对眼睛的养护皆颇具功效,而且金盏花的果皮比果肉甜。是人们喜爱吃的果品。那么金盏花有什么功效?金盏花有什么作用呢......
  • 家中的老人常常说,在熬中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水熬得太少了,否则中药就会变成毒药。这时候在熬药的时候,添加多少水合适就非常关键了,如果添得水太少,就可能会把药熬少,如果添加的水太多,药汤太多,人们往往喝不完,这样就会影响到药效。那么,在......
  • 在喝中药的时候,真的很苦,一般都是捏着鼻子一口气的喝完,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减轻了喝中药的痛苦,但是有的人,为了在喝中药的时候,习惯性的加一些糖,这样不仅仅不苦,而且喝喝起来也没有那么大的中药味,这样的喝法会不会伤害药性呢?对身体有好处吗?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