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狐肠

    《中药大辞典》:狐肠拼音注音Hú Chánɡ出处

    《别录》

    来源

    为犬科动物

    功能主治

    《陆川本草》:"止痛。治心胃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煅存性研末,1~3钱。

    复方

    治卒忤(原注即中恶):腊月野狐肠烧末,以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狐肠拼音注音Hú Chánɡ英文名Fox intestine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犬科动物狐狸和南狐的肠。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ulpes vulpes Linnaeus2.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剖腹,取肠,洗净,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森林、丘陵、草原等地。穴居树洞,土穴中常抱尾而睡。和动敏捷,食物杂。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1.狐狸,体长约75cm,重7.5kg。颜面狭窄,吻尖。四肢短,尾粗长,超过体长的一半,且其毛蓬松,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头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下颌污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背部红棕色,体侧黄褐色,腹部黄白色。四肢棕色或浅褐色,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尾色同背部,尾端白色。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

    2.南狐,体形似狗,中等细长。重7.5kg左右,外形与上种类似,亦有腭臭。毛色变化较大,通常标准者,其头、躯、尾为赤褐色;深者赤色,浅者黄褐色。个体头部灰棕色;唇、下颏至前胸暗白色;颈、肩、体两侧稍黄色,背部红棕色;腹面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其宽狭不等。

    归经

    脾;胃经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镇痉;止痛;解毒。主惊风;心胃气痛;疥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煅存性研末,3-9g。

    各家论述

    《陆川本草》:止痛,治心胃气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药。秋末采收,洗净切碎,晒干备用。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 Dú Cǎo别名筋骨草、散血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储藏:2-3月花开时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 拼音注音Bān Dǎo Zènɡ别名七星箭[四川]来源蓝雪科角柱花属植物紫金莲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和蓝雪花C. plumbaginoides Bunge,以根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性味甘、辛,温......
  • 拼音注音Bò Lán别名苤蓝、撇蓝、茄连、甘蓝、玉蔓青、芥兰头、玉头、香炉菜。出处本品载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蓝。《农政全书》“芥蓝“条载:“但食根之菜,如芥、芦菔、蔓青之属,魁皆在土中;此则魁在土上,为异耳。“所述特征与球茎甘蓝一致。《纲......
  •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叶兰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别名小叶青、小青、麻叶青、银线莲、蕲蛇药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性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