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土蜂子

    《中药大辞典》:土蜂子拼音注音Tǔ Fēnɡ Zǐ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土蜂科昆虫土蜂幼虫

    原形态

    原动物详"土蜂"条。

    性味

    甘。凉,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凉,有毒。"

    ②《纲目》:"甘,平,有毒。"

    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黄芩、芍药、牡蛎。"

    功能主治

    治痈种,丹毒,风疹。

    ①《本经》:"主痈肿。"

    ②《别录》:"主嗌痛。"

    ③《本草抬遗》:"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大小便涩,去浮血,妇人带下,下乳汁。"

    用法用量

    内服:炒,研末,0.5~1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土蜂子拼音注音Tǔ Fēnɡ Zǐ英文名clay bee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日华子本草》:有食之者,须以冬瓜及苦荬、生姜、紫苏以制其毒。

    来源

    药材基源:为土蜂动物赤纹土蜂和胡蜂科动物环黄胡蜂的未成熟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olia vittifrons Sau.2.Vespula koreensis orbata Buysson

    采收和储藏:繁殖季节,掘出蜂巢,取幼虫,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在土中筑多层巢。

    2.单栖性,筑巢于地穴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西、河南、广东等地。

    2.分布于四川等地。

    原形态

    1.赤纹土蜂,体长15-24mm,体黑色。头棕色,单眼3个,复眼肾形,唇基黑色,大颚发达,黑色,有3个黑色的齿,触角深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后小盾片三角形,足部股节黑色,胫节铁锈色,翅褐色,腹部第1-6节后缘红棕色,腹部具两个黄色斑点。

    2.环黄胡蜂,体较大,长约17mm。头略呈卵圆形,复眼2个,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触角1对。前胸背板黑色,但沿中胸背板处为黄色,光滑。中胸背板黑色。翅基片棕色,翅呈棕色。腹部3-6节背板全呈棕色,3-5节两侧隐有暗斑。

    归经

    脾;肺经

    性味

    味甘;性凉;有毒

    注意

    1.《本草经集经》:“畏黄芩、芍药、牡蛎。”2.《日华子》:“有食之者,须以冬瓜及苦荬、生姜、紫苏以制其毒。”

    功能主治

    祛风;止惊;解毒消肿。主小儿惊风;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痈肿;丹毒;产妇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痈肿。2.《别录》:主嗌痛。3.《本草拾遗》: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大小便涩,去浮血,妇人带下,下乳汁。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ú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采收和储......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疏,美滑于白榆。”可见,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别名洋槐、刺儿槐来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药。生境分布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化学成分叶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药大辞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树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针。叶互生;......
  • 《中药大辞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别名猪毛菜、大翅猪毛菜(《东北植药图志》),扎蓬棵(《中国药植图鉴》),风滚草(《吉林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开花时割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