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茵陈五苓散

    《金匮要略》卷中:茵陈五苓散处方

    茵陈蒿末30克 五苓散15克

    制法

    上二味,和匀。

    功能主治

    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

    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汉·《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组成

    茵陈五两三钱(160克)、泽泻一两(30克)、猪苓三钱(9克)、茯苓三钱(9克) 、白术三钱(9克)、桂心二钱(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每日2~3次。水调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

    清热利水退黄。

    主治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小便不利,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不渴,或便溏腹胀,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稍数或缓。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急性甲型肝炎、痛风关节炎等病症。

    1.新生儿黄疸: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疗程为3~11日,疗效评价以黄疸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索恢复正常为治愈。结果:治愈9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河北中医》2008年第8期)

    2.急性甲型肝炎:加味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甲型肝炎合并黄疸患者28例,与西药组对照,疗程为9日,以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总胆红素恢复正常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率治疗组71.4%,对照组44.4%;总有效率治疗组92.8%,对照组7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年第2期)

    3.痛风关节炎:本方加减治疗痛风关节炎60例,与别嘌醇作对照,疗程4周,以症状完全消除、血尿酸、血沉检查恢复正常为痊愈。结果:痊愈率治疗组61.67%,对照组23, 33%;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别嘌醇组出现头晕3例,恶心呕吐1例,停药后消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第4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蕴结肝胆,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小便不利。方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合以五苓散利水渗湿,佐以桂心,除水湿之力增强。

    临床应用于黄疸,兼有小便不利、胸脘痞满、口淡不渴、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临床如见寒热往来、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芩、龙胆草;胁痛、脘腹胀满者,加郁金、枳实、川楝子、延胡索;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半夏、焦山楂、焦六曲;倦怠乏力较明显,加党参、生薏苡仁。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常见于肝硬化腹水、高脂血症、药物性肝病、糖尿病、湿疹、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证属湿热内蕴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茵陈五苓散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提高SOD活性、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水平、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方歌

    疸病传来两解方,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 

    摘录汉·《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医心方》卷六引《拯要方》:备急丸处方大黄150克 干姜60克 巴豆90克(去心,熬)芒消90克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主忽然心腹胀满急痛,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先服4丸,如不利下,更加1~2丸。取得四五度利。利如不止,取醋饮之即止。......
  • 《博济方》卷四:备急丹处方锦纹新大黄30克制法上药杵罗为末,用头醋250克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跌打损伤,瘀血不下。用法用量用温醋汤100毫升化5丸服之。须臾血下即愈。摘录《博济方》卷四《博济......
  • 处方肉桂(去粗皮)、干姜(炮)、皂荚(去皮.子.炙黄),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躁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皆由肺受风寒,气不宣通所致。无问久新轻重,以至食饮不下,语声不出,坐......
  • 处方大槟榔4个,紫苏穗2钱半,生姜1斤(取自然汁)。制法上为细末,分作2服。功能主治奔豚气上至,心烦乱,不省人事,上至心下,从少腹起,上至咽喉,闷绝不能言语。用法用量水煎,和滓温服,1日2次。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 处方干姜(炮)一两,巴豆(去皮.油.研)、大黄,各二两。炮制上件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刀所刺,气急口噤。用法用量每服三圆,温水下,不拘时。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