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刀将军”与桑螵蛸

    农训学

    螳螂,又名马螂康、老虎哥等。一提起它,人们一定不会陌生:8~10cm长的身子,一对壮实的前肢,时时摆出作揖的姿态;鼓起的三单眼常流露出警觉的神情,灵活的脑袋频频左顾右盼。正因为螳螂神态有趣,加上它的前肢犹如一把大刀,故得名“大刀将军”。

    螳螂生活在树上、瓜藤上、豆类和高草丛中。它以性情凶猛、分布广、食量大、捕食的害虫种类多而著称。据有关专家观察,螳螂捕食的农林害虫有蝇、蛾、蝗、蝶幼虫等50多种。一只幼螳螂,一天能吃掉几十只蚜虫。在林区,假如平均每5棵树有一只螳螂,林区的松毛虫就不会成灾,故螳螂是农林之功臣,农家的朋友,应该加以保护。

    螳螂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本领,是因为它有一身随着季节而变色的保护色:夏天青绿,秋天淡黄,经常和环境的色调保持一致。尤其是它具有惊人的计算能力,可在1/20秒内判断出从自己对面飞掠而过的昆虫的飞行方向、距离和速度。一旦有某种昆虫从面前经过,它便“刀”到擒来,美美品尝。

    每到金秋季节,是螳螂“婚配”的良辰吉日,而对雄螳螂来说却是末日。在婚配之前,它们互相追逐嬉戏,相亲相爱;在交尾之时,它们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但成其好事之后,雌螳螂便翻脸无情,成为“杀夫”的刽子手。它扭过头来,用那大刀般的前肢,紧紧抱住雄螳螂的头颈,毫不留情地把它咬死吃掉。据昆虫学家分析,这是因为雌螳螂为了产下多而饱满的卵,需要多的蛋白质,不得不让“丈夫”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而雌螳螂本身,也好景不长:它产完卵以后,也随之精疲力竭而一命呜呼。为了下一代而做出的自我牺牲,螳螂堪称典范。

    螳螂产卵时,从尾部的产卵器中分泌出一些胶黏物质,粘在树上。然后产下一粒粒排列整齐的杏红色卵粒,上面再盖一层胶质,然后又产一层卵,再用胶质封好。这种胶质,一经风吹日照,2~3天以后就变成非常坚硬而轻盈的卵鞘,是一味十分著名中药材,名为“桑螵蛸”、“螵蛸”或“双蛸”。药典记载,桑螵蛸有补肾固精、滋阴的功能。主治阳痿、遗精、滑精、腰痛、小儿遗尿、经漏、子宫脱垂、带下和老人小便多等病症。

    螳螂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可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间采集。采集到的桑螵蛸,要及时去除树枝草梗杂质,用竹筛盛装,置锅中蒸30分钟,杀死其幼虫,取出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更多中药材
  • 咽喉炎主要是由于需要长期说话、唱歌、以及在饮食上特别不规律的人群比较容易患上的一种疾病。咽喉炎患者会感觉到咽喉部位发热、红肿甚至是疼痛,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精神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患上咽喉炎应该怎么办,下面小至就来跟大家分......
  • 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一直使用药物治疗和饮食保健的方法。那么如果患上骨质疏松应该吃些什么进行饮食保健?又有哪些食物是不适合平时食用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骨质......
  • 春夏之际,桑葚正当时。眼下又是桑葚上市的时节,对热衷于养生的朋友来说,这酸甜可口的果子,可是一味“良药”。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我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历代医家也极其推崇,在民间更是有“人间圣果”、“补血果”之称。中医将药食同源的中药称为“......
  •  夏季体内湿气太重,会导致我们身体不适、胃口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想要摆脱湿气,除了用一些中医祛湿方法祛除湿气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很多坏习惯,都可能会加重湿气。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生活中那些可能加重湿气的习惯。会让......
  • 药膳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膳食疗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以达到养生防病,滋阴壮阳,促进疾病病人康复等作用。那么中医的药膳养生都有哪些特点呢?药膳又是如何分类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药膳的分类根据药膳的目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