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卷三:青蒿鳖甲汤处方

    青蒿6克 鳖甲15克 细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功能主治

    养阴透热。治温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沮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温病条辨》卷二:青蒿鳖甲汤处方

    青蒿9克 知母6克 桑叶6克 鳖甲15克 丹皮6克 花粉6克

    功能主治

    治少阳疟偏于热重者,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疟发前,分二次温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组成

    青蒿二钱(6g) ,鳖甲五钱(15g) ,细生地四钱(12g) ,知母二钱(6g) ,丹皮三钱(9g)。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为温病后期,阴液已伤,余邪深伏阴分所致。夜间属阴,余热深伏阴分,则夜热早凉;白昼阳气来复,邪不出表,仍伏阴分,加之温病津伤,则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皆为阴虚有热之候。此邪伏阴分,阴津虚耗,无力透邪外出。既不能纯用滋阴之品,恐滋腻恋邪;更不能单用苦寒,恐化燥伤阴之弊,须养阴与透邪并进。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养阴退热于内;青蒿苦辛性寒,其气芳香,能透伏热于外,共为君药。吴瑭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生地黄、知母养阴清热,助君药清退虚热,共为臣药。牡丹皮凉血泄热,助青蒿透热外出,为佐药。五药配伍,清热、透邪、滋阴三法并施,滋中有清,清中寓透,既透伏热,又滋补阴液,养阴而不恋邪,清热而不伤阴,标本兼顾,共奏养阴透热之功。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适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不足之虚热证。临床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原因不明的发热、妇科手术后低热、慢性肾盂肾炎、肺结核、肾结核等属阴虚内热,低热不退者。

    注意

    青蒿不耐高温,可用沸药汁泡服。对阴虚欲作抽搐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摘录《温病条辨》
更多中药材
  • 《兰室秘藏》卷中:安神汤处方生甘草 炙甘草各6克 防风7.5克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黄 酒知母各15克 黄耆60克 酒黄柏 羌活各30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头痛头眩,眼黑。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加蔓荆子1.5克......
  • 处方犀角2钱,朱砂1钱,干漆1钱,山甲片5分,轻粉5分,旱三七2钱,京牛黄5厘,青蒿1捻,甘遂2钱,大黄2钱,麝香3厘。制法上为细末,用猪脾1个,阴阳瓦焙焦成炭存性,细研,与药面合一处,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痫病,忽然昏倒,目天吊,......
  • 处方礞石1两(煅),风化消1两,朱砂1两,沉香5钱,珍珠5钱。制法上为末,煎天麻膏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利肺安心,逐痰醒神。主痰升致癫。用法用量每服3丸,姜汁、竹沥调下。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青礞石善化顽痰之固结;风化消专泻热结之壅痰;沉......
  • 处方熟地5两,人参1两5钱,黄耆(蜜炙)3钱,龙齿(煅)3钱,远志1两5钱,桂心1两5钱,茯神2两(去木),炙草1两,当归3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悸病脉弦涩者。用法用量水煎5钱,去滓温服。各家论述熟地补肾水以上交乎心,人参补心气以下交乎肾......
  • 处方犀角(镑)半两,车前子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雄黄(研)1两。制法上为末;取桃白皮10两、桃符10两,水3升,煎1升,去滓,煎成膏,和前药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儿客忤。用法用量每服3丸,桃柳汤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