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耆附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耆附汤处方

    黄耆(蜜水炙)附子(去皮、脐)各等分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生姜5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宋·《魏氏家藏方》:芪附汤组成

    炮附子去皮脐,二钱(6克)、黄芪盐水,蜜拌炙,一钱(3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300毫升),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200毫升),去滓,食前服。

    功效

    温阳益气固表。

    主治

    主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心律失常、汗出异常、水肿、胃脘痛等病症属气虚阳弱者。

    1.口腔溃疡: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以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评定疗效。结果: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服药10剂4例,服药20剂10例,服药30剂2例;好转8例,服药5~15剂后未坚持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4期)

    2.室性早搏:本方加味治疗室性早搏30例(治疗组),对照组应用盐酸美西律治疗,以症状和室性早搏减少程度和停药2个月后复发情况评价疗效,6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总复发率为33.3%,治疗前后室性早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四川中医》2006年第4期)

    方解

    本方芪附相配一以升阳固表、一以温阳助火,原方用量比例为1:2,临床可据气、阳虚弱之偏甚,调整二者比例。本方药简力宏,临床如兼见阴伤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乏力较甚,加大枣、人参、白术;四肢厥冷,加桂枝;汗出较多,加浮小麦、煅龙牡;产后汗出畏寒,加当归、地黄。本方对阴伤盗汗,日晡潮热者忌用。

    现代研究

    芪附汤注射液(黄芪、附子各等分),对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保护和对抗作用,其效优于单味药。本方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镇静等作用。。

    方歌

    卫阳不固汗洋洋,须用黄耆附子汤,附暖丹田元气生,得耆固脱守其乡。

    摘录宋·《魏氏家藏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熟地、萸肉、茯苓、山药、丹皮、附子、肉桂、泽泻、人参、黄耆(炙)、白术(上炒)、菟丝子、枸杞。功能主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各家论述八味地黄汤益火以消阴翳,复以参、术、耆温补脾阳;菟丝,枸杞温补肝肾之阳,胃中得温而蛔自止。摘录《证因方论......
  • 别名厚朴丸、厚朴煎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诃黎勒(取肉,生用)1两,桂(去粗皮,取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制法上为细末,拌令匀,炼蜜......
  • 别名回阳饮处方人参(无者,以蜜炒黄耆1两代之),附子2-3钱,干姜(炒)2-3钱,当归身3钱(如泄泻者,或血热动血者,去之),熟地数钱或1-2两,甘草(炙)1钱,白术3-4钱,黄耆(蜜炒)3钱。功能主治伤寒脉虚将绝,阴阳将脱。白喉,其痛甚,......
  • 处方大黄16铢,定粉18铢,雄黄6铢,黄芩6铢,雷丸8铢,附子1两12铢,生商陆根4两。制法煎猪膏3斤,去滓;入药,沸7上下,滤,入雄黄,搅至凝。功能主治小儿痫证。用法用量以摩顶、掌中、背胁皆遍讫。治粉粉之。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 处方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炮制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