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玳瑁肉

    《中药大辞典》:玳瑁肉拼音注音Dài Mào Ròu出处

    《食性本草》

    来源

    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性味

    《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玳瑁肉拼音注音Dài Mào Ròu英文名Hawksbill as food出处

    出自《食性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原形态

    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归经

    心;肺;肝经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痰;行气活血。主咳嗽痰多;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煎汤或煮食。

    各家论述

    《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Bā Jiǎo Lián别名血丝金盆、鬼臼、九臼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贵州八角莲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ysosma majorensis(Gagnep.)Ying[Podophyllum majorense ......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兰花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别名白玉兰、白缅花来源木兰科含笑花属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以根、叶、花入药。夏秋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微温。功能主治芳香化湿,利尿,止咳化痰。根:泌尿系感......
  • 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alba DC.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适生了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资源分布:找......
  • 拼音注音Bái Lěnɡ Cǎo别名痨伤药、冷水七、冷水丹、红冷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细柄凤仙花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f.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鲜用......
  •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