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紫玉簪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玉簪拼音注音Zǐ Yù Zān别名

    紫萼、山玉簪

    来源

    百合科玉簪属植物紫玉簪Hosta ventricosa (Salisb.)Stearn,以全草入药。全草四季可采,一般鲜用;根秋后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微甘,凉。

    注意

    忌生冷食物。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解毒。用于胃痛,跌打损伤,鱼骨梗喉;外用治虫蛇咬伤,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

    2~3钱。配伍其他药兑酒服或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紫玉簪拼音注音Zǐ Yù Zān别名

    紫鹤(《品汇精要》),紫萼(《汝南圃史》),鸡丹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红玉簪(《分类草药性》),石玉簪(《贵州民间药物》),梭子草、耳叶七、化骨莲(《江西草药》),白鹤仙(《陕西草药》)。

    出处

    《品汇精要》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紫玉簪。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的阴湿地区,亦有栽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60~70厘米。根茎粗壮。单叶基生;柄长约25厘米;叶片卵形,长达16厘米,先端急尖,全缘或稍作波状,基部楔形,其两侧下延几达柄之基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绿色,叶脉约7对,弧形,凸出而明显。花葶由叶丛中抽出,长约60厘米,花葶中部有叶状膜质苞片;总状花序,有短梗,长1厘米,梗基部有1斜卵形之苞片,绿色;花被6,淡紫色,钟形,长约1.7厘米,先端6裂,裂片成三角形;雄蕊6,花丝较花被稍长,药红紫色;子房无柄,长圆筒形,3室,花柱较花丝长,柱头头状。蒴果,筒形,两端尖,长约3厘米。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6月。果熟期8~9月。

    本植物的根茎(紫玉簪根)、叶(紫玉簪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

    《重庆草药》:"味甘微苦,性温平。"

    功能主治

    ①《分类草药性》:"治遗精,吐血,气肿,白带,咽喉红肿。"

    ②《重庆草药》:"调气,和血,补虚。治妇女虚弱,红白崩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紫玉簪拼音注音Zǐ Yù Zān别名

    紫鹤、鸡骨丹、 红玉簪、石玉簪

    英文名Flower of Blue Plantainlily出处

    出自《品汇精要》。

    1.《品汇精要》:紫玉簪茎叶花蕊与(玉簪花)无别,但短小深绿色而花紫,嗅之似有恶气,殊不堪食,谓之紫鹤。八月作角如桑螵蛸,有六瓣,子亦苦榆钱而黑亮如漆。

    2.《花镜》:紫玉簪,叶上黄绿,间道而生, 比白着差小,花亦小而无香,先白玉簪一月而开。性亦喜水宜肥,盆栽皆可,但不及玉簪之香甜可爱。根亦最毒。

    3.《重庆草药》:紫萼,花紫色, 称红玉簪花;玉簪,花白色,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紫玉簪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sta ventricosa (Salisb.) Stearn[Bryocles ventricosa Salisb.;Hosta coerulea Tratt.]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的阴湿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化东、中南、西南、陕西、河北。各地多有栽培。也有野生。

    原形态

    紫玉簪,多年生草本。叶基生;柄长14-42cm,两边具翅;叶片卵形至卵圆形,长10-17cm,宽6.5-7cm,基部心形,具5-9对拱形平行的侧脉。花葶从叶丛中抽出,具1枚膜质的苞片状叶,后者长卵形,长1.3-4cm(多数长2-2.5cm)。总状花序,花梗长6-8mm,基部具膜质卵形苞片,苞片长于花梗,稀稍短于花梗;花紫色或淡紫色;花被筒下部细,长1-1.5cm,上部膨大成钟形,与下部近于等长,直径2-3cm;花被裂片6,长椭圆形,长1.5-1.8cm,宽8-9mm;雄蕊着生于花被筒基部,伸出花被筒外。蒴果圆柱形,长2-4.5cm,先端具细尖;种子黑色。花、果期8-9月。

    性味

    甘;苦;平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主崩漏;湿热带下;嗯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遗精,吐血,气肿,白带,咽喉红肿。

    2.《重庆草药》:调气,和血,补虚。治妇女虚弱,红白崩带。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Dù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茎洗净,切片,叶切碎,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此种产于美国东部,美国栽培葡萄品种多出自此种。现我国云......
  • 《中药大辞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别名大肥牛(《广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广西药植图志》),土田七(《广西中药志》),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云南中草药》),大绿叶、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茎叶。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三七“条。性味《云南中草药》:“咸微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风湿痛,骨折、......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
  •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岭南草药志》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