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酸不溜根

    《中药大辞典》:酸不溜根拼音注音Suān Bù Liū Gēn出处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为蓼科植物叉分蓼。春、秋挖取,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酸不溜"条。

    化学成分

    含鞣质。又含蒽醌,氨基酸,有机酸及酚呈阳性反应,醛酮反应不明显,生物碱阴性。

    药理作用

    抑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O88B7、宋内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卡他球菌、大肠杆菌O125B15,均低敏。

    性味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酸甘,温。"

    功能主治

    ①《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寒,温肾。治寒疝,阴囊出汗。"

    ②《中草药通讯》:"治胃痛,腹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3~5分。外用:煎水熏。

    复方

    治寒疝,阴囊出汗:酸不溜根(鲜)五两至一斤。水二斤,熬成一斤,趁热装入罐中,用热气熏患部,熏时用被围上,熏一至二小时(全身出汗为好)。经群众应用,一般二至三次可愈。(《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酸不溜根拼音注音Suān Bù Liū Gēn出处

    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divaricatum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沙丘、沟谷、丘陵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形成半圆形的丛状。叶互生;有短柄或近于无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开裂,无毛;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5cm,宽达3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微有毛。花序圆锥状顶生,扩展;花小,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黄色。瘦果椭圆形,具3锐棱。种子椭圆形,黄褐色,光泽,长于花被。

    化学成分

    叉分蓼根含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ol),右旋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ol),左旋表儿茶精(epict-echo,系epicatechin的旧名),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ol gallate),左旋表儿茶精没食子酸酯(epicatecholgallate)和花甙(leucoanthocyanins),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药理作用

    抑菌效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秆菌、大肠杆菌 O86B7、宋内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均中敏,卡他球菌、大肠杆菌O125B15均低敏。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酸;甘;性温

    功能主治

    温肾散寒;理气上痛;止泻止痢。主寒疝;阴囊汗出;胃痛;腹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熏。

    复方

    治寒疝,阴囊出汗: 酸不溜根(鲜)五两至一斤。水二斤,熬成一斤,趁热装入罐中,用热气熏患部,熏时用被围上,熏一至二小时(全身出汗为好)。经群众应用,一般二至三次可愈。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各家论述

    1.《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祛寒,温肾。治寒疝,阴囊出汗。

    2.《中草药通讯》:治胃痛,腹泻。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毛委陵菜别名热干巴[蒙名]来源蔷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性味苦、酸,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主治子宫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钱。......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别名伏地蜈蚣草(《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区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质地。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等地。原形态......
  • 《中药大辞典》:白毛藤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别名苻(《尔雅》),蜀羊泉、谷菜(《本经》),鬼目草(《尔雅》郭璞注),白草(《别录》),排风、白幕(《本草拾遗》),鬼目菜(《吴志》),天灯笼、和尚头草(《纲目拾遗》),望冬红、酸尖菜......
  • 《中药大辞典》:白毛藤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采收。性味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②《重庆草药》:“味甘,性平微寒,无毒。“功能主治治风火牙痛,头痛,瘰疬,......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别名石祈蛇、上树蛇、白毛伸筋、石蚕、毛石蚕、岩蚕、白毛岩蚕、老鼠尾来源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