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白毛藤根

    《中药大辞典》:白毛藤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茄科植物白英。夏、秋采收。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

    ②《重庆草药》:"味甘,性平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痈肿,痔漏。

    ①《分类草药性》:"治瘰疬,崩带,风火牙痛。"

    ②《重庆草药》:"治头痛,流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①治火牙虫牙痛:白毛藤根,地骨皮、枸骨根、龙胆草、白牛膝。炖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痔疮、漏管:白毛藤根,鲜的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和猪大肠(洗净)一斤,清水同煎,饭前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乳痛:白毛藤根一两,酒,水各半煎服,取渣加酒糟调敷患处。(《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白毛藤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别名

    排风藤根

    英文名Root of Bittersweet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lyratum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风炎牙痛;头痛;瘰疬;痔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瘰疬,崩带,风火牙痛。

    2.《重庆草药》:治头痛,流涕。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丁香拼音注音Bái Dīnɡ Xiānɡ别名麻雀粪、家雀粪、树麻雀来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L.),以粪便入药。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的粪便也作白丁香用。生境分布......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别名打不死、还阳参、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晒干用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岩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常生在石灰岩地区.分布陕西、河南、湖北......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涩,性凉。功能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拼音注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别名红三百棒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间。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态宿根直立草本,高约15厘米。根长圆锥形。基生叶有长柄,淡绿色微带红晕,叶片阔心形......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九股牛别名牛角七、蜜油参来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丛林楤木Aralia dumetorum Hand.-Mazz.,以根入药。秋冬采集,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托毒外出,补中益气。用于淋巴腺炎,疖,痈,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