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山铁树叶

    《中药大辞典》:山铁树叶拼音注音Shān Tiě Shù Yè别名

    剑叶木、乌猿蔗

    出处

    《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龙舌兰科植物山铁树。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栽培或野生。分布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地。

    原形态

    常绿灌木。叶互生,聚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革质;无叶柄。花两性,成顶生的圆锥花序;小花具细弱的花柄,基部有膜质小苞片3枚;花冠管状,裂片6;雄蕊6,花丝丝状,花药背着;子房3室。浆果球形。花期夏季。

    性味

    味甘淡,性平,无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止血。治咳血、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哮喘,痢疾,小儿疳疾,跌打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鲜者1~5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大小便出血:鲜山铁树叶五两。煎汤,白糖调服。

    ②治咳血、吐血、衄血:山铁树五两,龙芽草、白茅根各二两。水煎,日分二次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山铁树叶拼音注音Shān Tiě Shù Yè别名

    剑叶木、乌猿蔗

    英文名Leaf of Cambodia Dracaena出处

    出自《广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舌兰科植物小花龙血树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Pleomele cambodiana(Gagnep.)Merr.et Chu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碎,鲜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密林中或栽于庭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山铁树,常绿灌木。高3.5-4m。叶簇生于分枝顶部;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0-50cm,宽1.2-4cm,先端长渐尖,具锐尖头,基部抱茎;中脉不明显。圆锥花序长达2m,有极多分枝;花黄色,长约8mm,通常3-5(-10)朵簇生于花序分枝的每一节上;有极短花梗;花被管短,裂片披针形,长约6mm;雄蕊6,短于花被;子房椭圆形,长约3.5mm,花柱长3mm。浆果球形,具种子1颗,或三棱状卵形而有3颗种子。花期5-7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叶折曲,边缘向背面反卷,上部常纵裂开,展平后呈细长条形或剑形,长30-90cm,宽1.5-5cm。两面黄棕色或棕绿色,半革质,中脉稍厚,不突起,密被纵条纹,先端细尾尖,下部略变窄而基部抱茎,全缘。质韧,不易折断。气微,味辛、微麻。

    性味

    甘;淡;凉

    注意

    《广西中草药》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止咳平喘。主咯血;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哮喘;痢疾;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鲜者30-15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ā Máo别名竿青、竿芒。出处本品《纲目》始载之,在“白茅”条下云:“芭茅丛生,叶大如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又云:“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也。”所述乃本种,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种。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茎。拉丁植......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别名牛草果、苦芦骨。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
  • 《中药大辞典》:芭蕉叶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性味甘淡,寒。①《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无毒。“②《江西草药》:“......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别名芭蕉、牙蕉、板蕉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茎和花入药。根及茎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夏秋采花蕾,多鲜用。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
  • 《中药大辞典》: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注意子生食发冷病。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润肺。蒸熟暴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