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小叶金花草

    拼音注音Xiǎo Yè Jīn Huā Cǎo别名

    石孔雀尾(《陆川本草》),仙鸡尾、金粉蕨(《广西中兽医药桩》),串鱼草、人头草,金花草(《云南中草药选》),小金花草、火汤蕨、线鸡尾草、黑蕨(《广西中药志》),风尾连、土黄连、孔雀尾(《福建中草药》),六零草,小野鸡尾草(《广西中草药》),解毒蕨、火伤蕨(《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出处

    《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多生于老屋旁边、路边、沟边阴湿石上。分布秦岭以南,广东以北,及山西、台湾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状茎横走,蔓延而长,被褐色鳞毛。叶柄远生,长15~30厘米,稻杆色,或基部褐棕色,无毛;叶草质至亚革质,无毛,绿色。叶片卵圆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6~15厘米,3~4次羽状分裂;下部羽片披针状三角形,斜展,小羽片及裂片多数,最后裂片长4~8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有短尖。孢子囊群短,囊群盖线形,膜质,与中脉平行。

    性味

    《陆川本草》:"苦,寒。(叶,微甘)。"

    注意

    虚寒证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疔疮,外伤肿痛。

    ①《陆川本草》:"消炎,止血。治下痢赤白,刀伤出血。"

    ②《广西中药志》:"治吐血、咳血、便血、尿血,黄疸,胃痛。外治汤火伤,疥疮。"

    ③《福建中草药》:"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疔疮。"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消炎,去腐生肌。治急性胃肠炎,可解野山薯毒、木薯毒、砷中毒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大剂4~8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风热感冒:凤尾连干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亦痢:解毒蕨、车前草、旱莲草,煎服。(《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③治痢疾、便血:凤尾连干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④治咳血、呕血、鼻出血:鲜风尾连叶二两,水煎,待冷服。

    ⑤治湿热小便不利、尿血:鲜凤尾连全草四两,加米泔水少许,调匀捣烂绞汁,炖温服。

    ⑥治疔疮:鲜凤尾连叶捣烂,调冬蜜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⑦治伤风感冒,胃痛,风湿跌打疼痛:小叶金花草根二钱。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外伤瘀肿疼痛:小叶金花草根适量。捣烂敷患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肠风下血:鲜土黄连一两。煎服。(晋江《中草药手册》)

    ⑩治狂犬咬伤:小金花草根五至六两,置铜器内,水煎,空腹时服。忌食酸辣,并避嘈杂声音及锣声。(《广西中草药》)

    ⑾治误食野山薯中毒:解毒蕨配槟榔钻、茜草等,煎服。(《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疏,美滑于白榆。”可见,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别名洋槐、刺儿槐来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药。生境分布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化学成分叶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药大辞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树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针。叶互生;......
  • 《中药大辞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别名猪毛菜、大翅猪毛菜(《东北植药图志》),扎蓬棵(《中国药植图鉴》),风滚草(《吉林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开花时割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质土、......
  • 拼音注音Cì Hǎi Sōnɡ别名刺松藻来源藻类绿藻门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叶状体入药。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驱蛔虫。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