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没食子

    《中药大辞典》:没食子拼音注音Méi Shí Zǐ别名

    墨石子(《雷公炮炙论》),无食子(《药性论》),没石子(《子母秘录》),无石子(《酉阳杂俎》),麻茶泽(《方舆志》)。

    出处

    《海药本草》

    来源

    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通常于8~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

    生境分布

    产希腊、土耳其、伊朗等地。

    原形态

    没食子蜂:体小,长约6毫米。色黑。头部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正直而细长。翅2对,膜质,透明;前翅无缘纹,翅脉亦少,静止时平迭。足3对,发达。腹部呈球形而侧扁;雌虫的腹下有直沟,中藏产卵器。幼虫形如蛆,体极微小。

    没食子蜂寄生于没食子树上,当雌虫产卵时,先以产卵器刺伤植物的幼芽,旋即产卵于伤口中,至孵化成幼虫后,能分泌含有酶的液体,使植物细胞中的淀粉迅速转变为糖,而刺激植物细胞的分生。当幼虫周围细胞中的淀粉粒消失,遂起收缩而形成虫瘿,幼虫成长后,即穿孔飞去。

    性状

    干燥虫瘿,略呈球形,有短柄;直径1~2.5厘米,外表灰色或灰褐色,有疣状突起。质坚厚,断面不平坦,呈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常见有幼蜂的尸体。虫已飞出者,则中间有一孔道,与表面的小孔相连,内部并遗有虫壳。无臭,味涩而苦。以个大,体重,色灰者为佳,已穿孔者,品质较次。

    化学成分

    含没食子鞣质50~70%,没食子酸2~4%及并没食子酸、树脂等。

    炮制

    洗净,晒干,捣碎。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脾、胃。"

    ③《会约医镜》:"入肺、肾二经。"

    性味

    苦,温。

    ①唐本草》:"味苦,温,无毒。"

    ②《海药本草》:"温平,无毒。"

    注意

    凡泻痢初起,湿热内郁或有积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赤白痢由于湿热郁于肠胃;兼积滞多者不宜用。"

    ②《本草从新》:"性偏止涩,不宜多用独用。"

    功能主治

    固气,涩精,敛肺,止血。治大肠虚滑,泻痢不止,便血,遗精,阴汗,咳嗽,咯血,齿痛,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收口。

    ①《药性论》:"治大人小儿大腹冷、滑利不禁。"

    ②《唐本草》:"主赤白利,肠滑,生肌肉。"

    ③《海药本草》:"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

    ④《开宝本草》:"主小儿疳露,治阴疮,阴汗,温中和气。"

    ⑤《本草从新》:"涩精固气,强阴助阳,止遗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咯血,咳血等症;外用于刀伤出血,慢性皮肤病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洞泄下痢,羸困:没石子(微煨),诃黎勒(煨)用皮半两。为细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普济方》没石子散)

    ②治小儿肠虚受热.下痢鲜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昼夜不止,遍数频多:没石子、地榆各五钱,黄柏(锉、蜜炒)二两,黄连(炒、锉)一两五钱,酸石榴皮一两。捣罗为细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局方》没石子丸)

    ③治血痢,不问远近:没石子一两。细研,以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普济方》)

    ④治产后痢:没石子一个。烧,为末。和酒服方寸匕,冷即酒服,热即饮下。(《子母秘录》)

    ⑤治痔疾,下血无度,或发或歇:没石子三枚(烧灰),樗根白皮三两(锉、炒微黄),益母草三分,神曲二两(微炒),柏叶一两,桑耳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圣惠方》没石子散)

    ⑥治阴汗:没石子烧灰,先以微温(汤)浴了,即以帛微裛后,傅灰囊上。(张仲景方)

    ⑦治小儿一切口疮,止疼痛:没石子三分(微火炙),甘草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疮上薄掺,盖令徧。(《圣惠方》)

    ⑧治牙齿疼痛:没石子不拘多少,捣罗为散。以绵裹一钱,当痛处咬之即定,有涎吐之。(《圣济总录》没石子散)

    ⑨治鼻面酒皶: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世医得效方》)

    各家论述

    《本草求真》:"没食子,功专入肾固气,凡梦遗、精滑、阴痿,齿痛,腹冷泄泻,疮口不收,阴汗不止,一切虚火上浮,肾气不固者,取其苦以坚肾,温以暖胃健脾,俾气按纳丹田,不为走泄,则诸病自能克愈矣。至书所云安神定魄,亦是神气既收,不为外浮之意。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阴毒,合他药以染须发,为末以擦牙齿,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没食子拼音注音Méi Shí Zǐ别名

    墨石子、无食子、没石子、无石子、麻荼泽、无余子

    出处

    出自《海药本草》。

    《唐本草》:出西戎。云生沙碛间,树似柽者。

    来源

    药材基源: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infectoria Oliv.

    采收和储藏:通常于3-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

    生境分布

    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希腊、土耳其、叙利亚、伊朗及印度等地。我国无分布记载。

    原形态

    寄生动物 体小,长约6mm。色黑。头部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正直而细长,翅2对,膜质,透明;前翅无缘纹,翅脉亦少,静止时平叠。足3对,发达。腹部呈球形而侧扁;雌虫的腹下有直沟,中藏产卵器。幼虫形如蛆,体极微小。没食子蜂寄生于没食子树上,当雌虫产卵时,先以产卵器刺伤植物的幼芽,旋即产卵于伤口中,至孵化成幼虫后,能分泌含有酶的液体,使植物细胞中的淀粉迅速转变为糖类,从而刺激植物细胞的分生。当幼虫周围细胞中的淀粉粒消失,遂收缩而形成虫瘿,幼虫成长后,即穿孔飞去。

    性状

    性状鉴别 略呈球形,有短柄;直径1-2.5cm,外表灰色或灰褐色,有疣状突起。质坚厚,断面不平坦,呈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常见有幼蜂的尸体。虫已飞出者,则中间有一孔道,与表面的小孔相连,内部并遗有虫壳。无臭,味涩而苦。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水浸出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产生深蓝色沉淀。(检查鞣质)(2)取水浸液,加10%氰化钾溶液数滴,显红色。

    (3)取粉末升华后,形成多数针晶束及针晶。

    品质标志 水分:本品按烘干法测定水分,不得过13%。浸出物:本品按热浸法测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60%。

    化学成分

    含没食子虫瘿含土耳其没食子鞣质(turkish gallotannin)50-70%,没食子酸2-4%及并没食子酸、树脂等。又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桦脂甲酯(methyl oleano-late).

    药理作用

    经丙酮处理的没食子甲醇提取物对大鼠有止痛作用,并可显着降低家兔血糖浓度。氯仿-甲醇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踏板实验表明该提取物对运动协调性有影响,睡眠实验表可显着协同延长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此外,该提取物可延缓震颤素诱导的震颤发作时间并减弱其程度,有中等程度的抗震颤作用。完全阴断离体蛙坐骨神经传导而表现明显局部麻醉作用。

    炮制

    洗净,晒干,捣碎。

    归经

    肺;脾;肾经

    性味

    苦;性温

    注意

    1.凡泻痢初起,湿热内郁或有积滞者忌服。

    2.《本草经疏》:赤白痢由于湿热郁于肠胃,兼积滞多者不宜用。

    3.《本草从新》:性偏止涩,不宜多用独用。

    功能主治

    涩肠;固精;止咳;止血;敛疮。主久泻久痢;遗精;盗汗;咳嗽;咯血;便血;痔血;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收口;口疮;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没食子,功专入肾固气,凡梦遗、精滑、阴痿,齿痛,腹冷泄泻,疮口不收,阴汗不止,一切虚火上浮,肾气不固者,取其苦以坚肾,温以暖胃健脾,俾气按纳丹田,不为走泄,则诸病自能克愈矣。至书所云安神定魄,亦是神气既收,不为外浮之意。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阴毒,合他药以染须发,为末以擦牙齿,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

    2.《药性论》:治大人小儿大腹冷、滑利不禁。

    3.《唐本草》:主赤白利,肠滑,生肌肉。

    4.《海药本草》: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

    5.《开宝本草》:主小儿疳?,治阴疮,阴汗,温中和气。

    6.《本草从新》:涩精固气,强阴助阳,止遗淋。

    7.《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咯血,咳血等症;外用于刀伤出血,慢性皮肤病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别名庵(艹闾)草、庵 (艹闾)篙、淹 (艹闾)、覆(艹闾)、臭篙、庵蒿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庵(艹闾)的全草。拉丁植物动......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 Zǐ英文名fruit of keiske Wormwood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庵(艹闾)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keiskeana Miq.采收和储藏:冬......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别名余甘子(《临海异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纲目》),望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油甘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春》),橄揽子(《四川中药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植名录》)......
  • 拼音注音ān Lǘ别名庵芦(《本草经集注》),庵闾草(《千金翼方》),庵闾蒿(《广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闾(《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庵闾“条。冬季采收。归经《纲目》:“入足厥阴经。“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苦,小温,无毒。“③李当之《药录》:“温。“④《本草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