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骆驼毛

    《中药大辞典》:骆驼毛拼音注音Luò Tuo Máo别名

    驼绒(《龚氏经验方》)

    出处

    《本经》

    性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有毒。"

    功能主治

    ①《本经》:"主寒热惊痫,癫痓狂走。"

    ②《唐本草》:"主妇人带下赤白。"

    用法用量

    内服:煅存性研末,3~5分,外用:烧灰,调敷。

    复方

    ①治痔:骆驼颉下毛,烧作灰,可取半鸡子大,酒和服之。(《外台秘要方》)

    ②治阴上疳疮:驼绒烧灰,水澄过,入炒黄丹等分,为末搽之。(《龚氏经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骆驼毛拼音注音Luò Tuo Máo别名

    驼绒

    英文名camel hairs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毛。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驼栖息于荒漠的沙漠地带。耐寒暑饥渴,以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为食。常季节性适徙。

    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青海、内蒙古。

    原形态

    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之一,体重可达500kg。比马高大,颈长弯曲如鹅颈,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颈有毛,背有双峰如鞍,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四肢细长,足大有盘。尾短。胼胝体全身区7块,其中胸部1块,前肢4块,后肢2块。里生驼,肉峰较小,毛短,掌狭。体被细密软的绒毛即驼绒,一般为沙黄褐棕色。

    化学成分

    双峰驼毛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高量硫,氨基酸的30%是半胱氨酸(cysteine),其次是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67种氨基酸残基,尚含铜、钒等。毛脂肪含2.2%三萜烯醇(triterpenenol)。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镇惊;收涩;解毒。主痫癫狂,赤白带下;崩漏;痔疮;疳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煅存性研末,每次3-6g。外用:烧灰,适量,调敷。

    复方

    ①治痔:骆驼颔下毛,烧作灰,可取半鸡子大,酒和服之。(《外台秘要方》)②治阴上疳疮:驼绒烧灰,水澄过,入炒黄丹等分,为末搽之。(《龚氏经验方》)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惊癎,癫庢狂走。

    2.《唐本草》:主妇人带下赤白。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花映山红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别名白杜鹃花(《中国树木分类学》),照山白(《华北经济植物志要》),白艳山红(《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杜鹃的花、根或茎叶。4......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别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东天目]、山梅花来源虎耳草科绢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宁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别名称杆红、红果树。来源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叶、花、果。叶,全年可采;果实,成熟时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原形态小乔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别名米念巴、白花树、翠容叶来源亚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茎、叶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跌打损伤,骨折:鲜叶捣烂加酒炒热外敷。外伤出血:鲜叶捣烂外敷。风......
  • 别名鸡血藤[广西]、鲤鱼藤、大蓝布麻来源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补血,通经络,强筋骨。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