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橘核

    《中国药典》:橘核拼音注音Jú Hé英文名SEMEN CITRI RETICULATAE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收集,洗净,晒干。

    性状

    本品略呈卵形,长0.8~1.2cm,直径0.4~0.6c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一端钝圆,另端渐尖成小柄状。外种皮薄而韧,内种皮菲薄,淡棕色,子叶2,黄绿色,有油性。气微,味苦。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炮制

    橘核: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盐橘核:取净橘核,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用时捣碎。

    鉴别

    本品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为黏液细胞层;其下为1 列厚壁细胞,排列成栅状,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状突起,壁厚薄不匀,木化,具纹孔;色素层细胞含橙黄色或黄棕色物,并含草酸钙方晶,直径7~16μm。胚乳细胞3~4列,有的壁连珠状增厚,含脂肪油滴。子叶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或方晶,并含脂肪油滴及针簇状橙皮苷结晶。

    归经

    归肝、肾经。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理气,散结,止痛。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

    3~9g。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橘核拼音注音Jú Hé别名

    橘子仁(《婉僧坦集验方》),橘子核(《本草衍义》),橘米(《四川中药志》),橘仁(《药材学》)。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种橘类的种子。一般多从食品加工厂收集,洗净,晒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

    主产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

    干燥种子呈卵形或卵圆形,一端常成短嘴状突起,长约7~10毫米,短径约5~7毫米。外种皮淡黄白色至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自种脐延至合点,质脆易剥落。内种皮膜质,淡棕色,紧贴于外种皮之内。种仁两片,肥厚,富油质。微有油气,味苦。以色白,饱满、子粒均匀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各种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质,其苦味成分为黄柏内酯和闹米林。

    炮制

    橘核:筛去灰屑,拣净杂质,洗净,晒干。盐橘核:取净橘核,用盐水拌匀,稍闷,放入锅内,文火炒至微黄色,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晒干,用时捣碎。(每橘核100斤,用盐2~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纲目》:"凡用橘核,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归经

    入肝、肾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大阴、足大阴经。"

    ②《纲目》:"入足厥阴。"

    ③《本草经疏》:"入肾、膀胱。"

    性味

    《纲目》:"苦,平,无毒。"

    注意

    《本经逢原》:’惟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

    ①《日华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

    ②《纲目》:"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

    ③《本草备要》:"行肝气,消肿散毒。"

    ④《医林纂要》:"润肾、坚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四种颓病,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一两,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半两。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虚寒甚者,加炮川乌一两;坚胀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钱(醋煮),旋入。(《济生方》橘核丸)

    ②治乳痈初起来溃:橘核(略炒、五钱,黄酒煎,去滓温服,不能饮酒者,用水煎,少加黄酒。(《光华医药杂志》(3)6:53,1935)

    ③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两。炒研末,每服二钱,盐酒下。(《简便单方》)

    ④治酒齄风,鼻上赤:橘子核(微妙)为末,每用一钱匕,研胡桃肉一个,同以温酒调服,以知为度。(《本草衍义》)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乳腺炎:将橘子仁碾成细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适当稀释)调湿,均匀铺于纱布上,敷于炎症处。干燥后即须更换。严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两,加白酒或甜酒1两,水2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每天3次,每次口服20毫升。对已有明显脓肿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须切开引流。共治疗49例,均获满意疗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脓肿形成外,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药后1~3天炎症即消失。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之。"

    ②《本草汇言》:"橘核,疏肝、散逆气、下寒疝之药也。……《日华子》主膀胱浮气,阴疝肿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坠如数十斤之重,取橘核数两作末,每早、午、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药末一钱,食前沿调下。……又妇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滞,气逆淋带等疾,以一两,白水煎服立定,盖取苦温入肝而疏逆气之功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橘核拼音注音Jú Hé别名

    橘子仁、橘子核、橘米、橘仁。

    英文名Tangerine Seed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食用果肉时,收集种子,一般我从食品加工厂收集,洗净,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资源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略呈卵形,长0.8-1.2cm,直径0.4-0.6c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一端钝圆,另端渐尖成小柄状。外种皮薄而韧,内种皮菲薄,淡棕色,子叶2,黄绿色,有油性。气微,味苦。以色黄白、子粒饱满、大小均匀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纵切面:表皮细胞为粘液细胞层,其下为1列厚壁细胞,排列成栅状,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状突起,壁厚薄不匀,木化,具纹孔。色素层细胞含橙黄色或黄棕色物,并含草酸钙方晶,直径7-16μm。胚乳细胞3-4列,有的壁连珠状增厚,含脂肪油滴。子叶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或方晶,并含脂肪油滴及针簇状橙皮甙结晶。

    化学成分

    各种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质,其苦味成分为黄柏内酯(Limonin,Obaculactone)和闹米林(Nomilin)。

    炮制

    橘核:筛去灰屑,拣净杂质,洗净,晒干。盐橘核:取净橘核,用盐水拌匀,稍闷,放入锅内,文火炒至微黄色,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晒干,用时捣碎。(每橘核100斤,用盐2-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纲目》:凡用橘核,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归经

    肝;肾;膀胱经

    性味

    苦;平

    注意

    《本草逢原》:惟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

    功能主治

    理气;散结;止痛。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四种颓病,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一两,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半两。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虚寒甚者,加炮川乌一两;坚胀久不消者,加卤砂二钱(醋煮),旋入。(《济生方》橘核丸)②治乳痈初起未溃:橘核(略炒)五钱,黄酒煎,去滓温服,不能饮酒者,用水煎,少加黄酒[《光华医药杂志》(3)6:53,1935]③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两。炒研未,每服二钱,盐酒下。(《简便单方》)④治酒渣鼻,鼻上赤:橘子核(微炒)为末,每用一钱匕,研胡桃肉一个,同以温酒调服,以知为度。(《本草衍义》)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乳腺炎。将橘子仁碾成细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适当稀释)调湿,均匀铺于纱布上,敷于炎症处。干燥后即须更换。严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两,加白酒或甜酒1两,水200ml,文火煎至100ml,每天3次,每次口服20ml。对已有明显脓肿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须切开引流。共治疗49例,均获满意疗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脓肿形成外,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药后1-3天炎症即消失。

    各家论述

    1.《本草疏经》: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阴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之。

    2.《本草汇言》:橘核,疏肝、散逆气、下寒疝之药也。《日华子》主膀胱浮气,阴疝肿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坠如数十斤之重,取橘核数两作末,每早、中、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药末一两,食前酒调下。又妇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滞,气逆淋带等疾,以一两,白水煎服立定,盖取苦温入肝而疏逆气之功也。

    3.《日华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

    4.《纲目》: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

    5.《本草备要》:行肝气,消肿散毒。

    6.《医林纂要》:润肾、坚肾。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ì Má别名红蓖麻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见“蓖麻子”)、根及叶入药。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性味叶: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叶:消肿拔毒,止痒。治疮疡肿毒......
  • 《中药大辞典》:蓖麻叶拼音注音Bì Má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叶。性状干燥叶片大多破碎皱缩,完整者呈掌状深裂,径20~40厘米,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边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淡绿色,主脉掌状,侧脉羽状,......
  • 《中国药典》:蓖麻子拼音注音Bì Má Zi英文名SEMEN RICINI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
  • 《中药大辞典》:蓖麻根拼音注音Bì Má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化学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5,7,9,11,β-谷甾醇。性味《福建中草药》:“淡,微温。“功能主......
  • 《中国药典》:蓖麻油拼音注音Bì Má Yóu英文名OLEUM RICINI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成熟种子经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性状本品为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黏稠液体;气微;味淡而后微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