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两栖蓼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栖蓼拼音注音Liǎnɡ Qī Liǎo别名

    小黄药

    来源

    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用于痢疾;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

    (1)山东昌维地区有用本品治疗肥大性脊椎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两栖蓼拼音注音Liǎnɡ Qī Liǎo别名

    小黄药(《贵州草药》)。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蓼科植物两栖蓼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和水边湿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节部生根;叶有长柄,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叶片矩圆形,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基部通常为心形。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有短柄;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于花被之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黄甙、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另含绿原酸和咖啡酸。此外,含生物碱。生长在水中时,含痕量生物碱,花期增加到0.017%,然后消失。如生长在陆上,花期开始时含0.04%,盛开时达0.29%。如再移植于水中,则生物碱含量又下降。

    药理作用

    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

    《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

    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三钱。捣绒外敷。(《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两栖蓼拼音注音Liǎnɡ Qī Liǎo别名

    小黄药 、水荭、天蓼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及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水陆两性草本。有根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无毛,节部生根。叶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浮于水面,无毛,有光泽,长5-12cm,宽2.5-4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心形;陆生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柄短;托叶鞘筒状;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cm,宽1.5-2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花被外。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横走茎技,长圆柱形而微扁,节部略膨大,并生多数黑色细须状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有细密纵走肋线,无毛。叶多卷曲,展平后,水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无毛;陆生或伸出水面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8cm,宽l-1.5cm,先端渐尖,两面被短伏毛;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 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花序穗状;花被褐色,雄蕊5枚,花柱2。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

    两栖蓼全草含(艹扁)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还含有13种氨基酸[3]。

    药理作用

    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主脚浮肿;痢疾;尿血;潮热;多汗;疔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新医学杂志》9:31,1973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药。生境分布......
  • 《中药大辞典》: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别名羊刺蜜(《北史》),草蜜、给敦罗(《本草拾遗》),刺糖、骆驼刺糖(《新疆药材》),阳塔克西克尔(维名)。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豆科植物骆驼刺叶中分泌液凝结而成的糖粒。夏季采收,以布铺地,敲打枝叶,糖......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血红拼音注音Cì Xuè Hónɡ别名花叶假杜鹃来源爵床科刺血红Barleria lupulina Lindl.,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性味辛、苦,温。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通经活络,解毒消肿。主治毒蛇咬伤,......
  • 拼音注音Cì Tōnɡ Cǎo别名党楠、裂叶木通、棁木、挡凹、天罗伞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vesia pal......
  • 拼音注音Cì Lánɡ Guǒ别名老虎刺、锈花针、刺檀香、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假虎刺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issa spinarum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地灌丛中。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