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气味】
苦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本药.又入肝脾血分.
【主治】
安脾经.治腹痛.固胃气.止泻痢.和血脉.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补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与防风同用则发痘疹.同姜枣用则温经散湿.以酒炒则补阴.生用之则疗后重.(色白者西方之象.能于土中泻水以益脾.色赤者南方之象.能行血中之滞以散邪.)
但言芍药而能缓中者.彼之味酸涩收敛.似不相侔.然能损其肝.即以调其血.血调而中自和也.又言治伤寒多用白芍.以其主寒热.利小便.彼之味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之.然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金能生水.小便自利.非彼通利也.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气味】
苦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本药.又入肝脾血分.
【主治】
安脾经.治腹痛.固胃气.止泻痢.和血脉.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补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与防风同用则发痘疹.同姜枣用则温经散湿.以酒炒则补阴.生用之则疗后重.(色白者西方之象.能于土中泻水以益脾.色赤者南方之象.能行血中之滞以散邪.)
但言芍药而能缓中者.彼之味酸涩收敛.似不相侔.然能损其肝.即以调其血.血调而中自和也.又言治伤寒多用白芍.以其主寒热.利小便.彼之味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之.然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金能生水.小便自利.非彼通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