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又称,低位神经根综合征;臂丛下部综合征;内侧索或臂丛神经炎。
【病因和机理】
累及臂丛(C8~T1)内侧索和交感神经纤维的病变。感染和肿瘤占50%,创伤占50%。
【临床表现】
手和臂内侧感觉过敏或感觉缺失,手无力,继而瘫痪。骨间肌、小鱼际肌、尺侧腕屈肌和指屈肌萎缩。常伴Horner氏综合征。
【鉴别诊断】
(一)臂丛神经炎(brachial plexus neuritis) 多见于成人,常在受寒、流感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疼痛首先在颈极部及锁骨上部,迅速扩展至肩后部,数日后即传布至臂、前臂及手。开始时疼痛呈间歇性,但不久即为持续性而累及整个上肢。病人采取上肢肘屈的姿势,并避免活动以减轻疼痛。臂丛神经干上(锁骨一、下窝或腋窝等处)有明显的压痛,上肢的外展或上举动作牵引臂丛时即诱发疼痛,上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初期活跃,但不久即减低或消失,肌肉萎缩及皮肤感觉障碍常不明显。其时由于臂丛神经均受累,不仅仅只表现臂丛下部征群,尚有臂丛上部及中部征群。
(二)肋锁征群及颈肋(costoclavicular syndrome and neck of rib) 在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的狭窄区域中,由前斜角肌、颈肋及正常或先天畸形的第一肋骨压迫臂丛,可引起C8及T1神经的损害,产生感觉运动症状。发病年龄30~50岁,以中年以上的妇女多见。
(三)肺尖部病变引起臂丛神经C8~T1的下肢损害时 颈部疼痛向肢放散,伴有臂丛神经下部麻痹,有时伴有Horner氏综合征。肺尖部病变最主要的是肺尖部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