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者是也。肚腹不痛,亦为暗痧。若痧毒攻坏脏腑者不治。
【治验】
一沈弘先内人,经期发热,鼻血如注,昏迷沉重、肚腹作胀。延余诊之,脉伏。余曰∶“兼痧而经逆者也”。弘先善放痧,刺腿弯二针,出紫黑毒血,不愈。余用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加童便饮之,经行调理而愈。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者是也。肚腹不痛,亦为暗痧。若痧毒攻坏脏腑者不治。
【治验】
一沈弘先内人,经期发热,鼻血如注,昏迷沉重、肚腹作胀。延余诊之,脉伏。余曰∶“兼痧而经逆者也”。弘先善放痧,刺腿弯二针,出紫黑毒血,不愈。余用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加童便饮之,经行调理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