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二)热病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发病,至交立夏,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初起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洪大,是为热病也。此病较晚发发作而更晚,比诸温伏邪更深,此其特点。初起宜用清热透邪法。如热势不衰,则继用清凉荡热法。倘兼恶寒,脉象浮紧,是有夏时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热在里,先用辛凉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凉之剂荡其里热。如脉不浮紧,又无恶寒,误用辛温之剂伤其津液者,宜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石膏治之。倘兼恶风微汗,脉浮缓,此表有风邪所加,风在外而热在里,当用辛凉解表法以先解其外。若舌苔化燥,谵语昏狂,急用清凉荡热法加紫雪丹治之。发斑加黄连、栀子;发疹加荷叶、牛蒡。但须注意,热病最易伤阴,时刻都应注意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慎勿浪用。

    『歌括』

    冬寒久伏夏热病,时令之邪触发成。

    初病热汗心烦渴,不寒恶热脉来洪。

    首用清凉透邪法,不衰清凉荡热宗。

    暴寒在外热在里,辛温解表透外行。

    清凉荡热透里邪,不寒不浮勿伤津,

    误用辛温伤津液,清热保津加膏参。

    倘兼恶风汗微出,浮缓里热外有风。

    宜用辛凉解表法,先解其表奏效宏。

    若有谵狂苔化燥,清凉荡热紫雪斟。

    发斑连栀疹荷旁,热病注意防伤阴。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