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别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凡阴跷脉病,治在交信。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别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凡阴跷脉病,治在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