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史载之方》 中

    作者: 史堪

    脾无善脉,止见恶脉,盖脾脉以和缓为主。故四时之脉虽不同,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营,皆要有脾脉,若脾脉不见,便是五脏真脉见,真脉见者死,所以脾无善脉者,谓其常脉便是吉脉,其太过不及,皆为病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来如水之流者、太过也,湿胜则然耳,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其来如鸟之啄者、不及也,土不用事则然耳,湿胜而其脉如流,邪乃伤肾,土不用事而九窍不利,因受木所制,木制则脾受水矣,九窍不利,故多生浮肿胀满之疾,久而成水。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