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降糖中药与西药

    11月15日,广药集团发布消息,经典名药“消渴丸”在经历12年国家中药保护后,又增添新的高科技光环——— 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悉,这也是我国治疗糖尿病民族品牌药物中,首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药物。话又说回来,消渴丸虽获得了国家专利,是广大糖友的常用药,但它并不适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今报记者 万道静

    消渴丸是中西药合用制剂

    “消渴丸是中西药合用制剂,临床运用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的西药主要起降糖作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侯士良教授说。消渴丸是在古方“玉泉散”、“消渴方”的基础上,融中西药为一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研制而成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受经济条件限制,许多糖尿病患者一般只吃几分钱一片的氯磺丙脲,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也只能让医生开较便宜的甲苯磺丁脲,但这些西药有较大的副作用,一方面用药量难以掌握,一旦不慎很容易造成血糖过低;另一方面,长期服用这些药对肝肾有损害。

    能不能发明一种既安全,疗效又好,同时又经济实惠的降糖药呢?消渴丸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药价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而消渴丸具有良好的性价比。“消渴丸便宜,疗效又比较理想,其中的中药成分可以益气养阴,在治疗糖尿病时起辅助作用,真正降血糖的是西药成分优降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辰华博士说,“每粒消渴丸含优降糖0.25毫克,10粒消渴丸就相当于1片优降糖。”

    加大消渴丸用量会引起低血糖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误认为消渴丸是纯中药制剂,因此随意加大剂量,以致造成不良后果,最常见的是引发头晕或昏迷。“消渴丸含有优降糖,过量服用会引起低血糖反应,使患者出现虚汗甚至昏迷。”杨辰华博士说。“消渴丸适用于偏瘦、气血两虚的2型糖尿病患者。”杨辰华博士介绍。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期糖尿病以及老年糖尿病(超过65岁)患者也不宜服用。

    “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易使优降糖在体内蓄积而诱发低血糖,严重时还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杨辰华博士分析,“患者在服药之前应该认真阅读说明书,以免发生‘降糖过度,昏倒在地’的严重后果。”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千秋

    “在《内经》中,已经提出过食肥甘厚味、体形肥胖、情志失调、五脏虚弱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杨辰华博士说。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症”的记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糖尿病。“此肥美只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过去,糖尿病是富贵病,只有养尊处优的皇室贵族才会患此病,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糖尿病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杨辰华博士说,“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功不可没,降血糖以西药为主,中医偏重调理。”

    中西药并用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服用中药或配合中药外治,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中药在降糖力度和速度方面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临床上医生经常会中西药并用,即在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更多中药材
  • 糖尿病在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这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呢降得不是很理想......
  •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
  • 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这样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代茶,去预防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呢,把握好它的适应症很关键,凡是由于脾肺气虚而出现气短,乏力,自汗......
  • 为什么说补中益气丸是办公室人群的常备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过度的用脑和经常熬夜,很多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懒言啊,甚至于肛门下坠啊这些症状,这是中气耗伤的表现。而补中益气丸当中的白术、柴胡、人参、黄芪等这些药呢,可以益气......
  • 很多人特别是男性啊,经常大便不成形,尤其是在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喝酒之后,症状会更严重,很多人第一反应呢是用止泻的药物,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有这种症状大多和肠道的慢性炎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这些疾病有关系,所以说不能只是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