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又有诸加减焉.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气壅而不泄.则筑然动.白术味甘补气.去白术则气易散.桂辛热.肾气动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味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肾气.经曰.以辛入肾.能泄奔豚气故也.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气上逆者则吐多.术甘而壅.非气逆者之所宜也.千金方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辛散.是于吐多者加之.下多者还用术.气泄而不收.则下多.术甘壅补.使正气收而不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是于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是所宜也.渴欲得水者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本草曰.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辛能散也.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满者则去之.附子味辛热.寒气壅郁腹为之满.以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之谓也.
人参(君) 白术(臣) 甘草(佐炙) 干姜(使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