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常用名』川乌头、乌头、制川乌、生川乌。
『产地』四川、陕西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制法有二:①洗净泥沙,倒入缸内,用清水漂24天,每天换水一次,到期取出,每5斤药用生姜半斤(切片),甘草120克,倒入锅内,与药同煮2小时,取出晾至半干放入缸内润2夜,以透为度,取出刨片1厘厚,晒干。②将药洗净,投入缸内,用清水浸漂,冬春7天,夏秋5天,每天换水按时取出,每10斤药加黑豆120克,甘草半斤,生姜半斤,放锅内同煮2小时,捞入筛内、去辅料、晒至半干,放缸内闷润,每天翻动,润透取出,切片一厘厚,晒干。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常用名』川乌头、乌头、制川乌、生川乌。
『产地』四川、陕西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制法有二:①洗净泥沙,倒入缸内,用清水漂24天,每天换水一次,到期取出,每5斤药用生姜半斤(切片),甘草120克,倒入锅内,与药同煮2小时,取出晾至半干放入缸内润2夜,以透为度,取出刨片1厘厚,晒干。②将药洗净,投入缸内,用清水浸漂,冬春7天,夏秋5天,每天换水按时取出,每10斤药加黑豆120克,甘草半斤,生姜半斤,放锅内同煮2小时,捞入筛内、去辅料、晒至半干,放缸内闷润,每天翻动,润透取出,切片一厘厚,晒干。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