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痈疽初无定处,随其所发即命名,在外则为发背、发脑;在内则为肠痈、内痈、心痈、肾痈、肺痈、脐痈等。治得其法则生,失法则死。外证易识,内证难明,不可不备述也。肠痈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久积阴冷所成也,故《金匮》用附子温之。小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身无汗,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此以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用大黄利之。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或大便出脓血,不治必死。其如五内生疮,亦止分阴阳利而已,不比外痈,须根据四节八事之次第也。《千金》引官羽林妇病,医诊之,其脉滑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即愈。更《内经》所载,有 积病。比见有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肿,续乃大肠与脐连日出脓,遂致不救,此亦肠痈之类也,不可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