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气功外气疗法》 静功的练法

    (一)摆好姿势,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首先意想自己身体内之浊气,随呼气从全身毛孔、口、鼻排出,共3口。再叩齿36通,搅舌咽津3口,意想天地之清气随咽津而下至丹田,充养全身。

    (二)调匀呼吸,排除杂念,意守下丹田,塞兑返听下丹田,两目微闭内视下丹田。要求自然,活泼,勿忘勿助,不可闭息或死守。

    (三)练养相兼。有条件者最好培养子、午时练静功的习惯,其他时间以养气为主。当然,一次练功中,也要注意练与养相结合。如练功中,运用逆腹式呼吸,意守下丹田,已达到入静状态,身体轻松,呼吸柔绵匀细。

    (四)气生丹田,周天运转。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丹田气足,便觉丹田有气的压迫感、温热感或气团移动感等异常而舒适的感觉。锻炼日久丹田气感越来越足。在练功静定的时候,丹田发热,并觉一股暖流从丹田向尾闾骨处冲击(有时会阴穴先跳动,有种周身软绵舒适的感觉)。此时要以真意领气,使其沿督脉向夹脊关、玉枕关运行,再至百会,后经任脉,下至丹田。其原则是:气不动我意守之,气将动我意先动。此时用意念配合呼吸使真气在任督两脉循经运行。吸气使气顺督脉升入上丹田;呼气使气下归丹田,为一小周天。久而久之,丹田气生,意不外驰,自然循任督两脉周天运行,此时已不用着力于呼吸、意念的导引,周天自然转动。

    (五)一次功夫练毕要认真收功,将意念慢慢移开意守之部位,引气归于下丹田,周身放松,慢慢睁开眼睛,行自我按摩导引之功。自我按摩导引的方法是:搓手、浴面、疏发。再引行十二经,方法:上肢三阴经从胸搓至手,三阳经从手搓至肩、头侧、下胸腹;下肢三阳经,从腰臀搓至足;三阴经从足搓至腹。各搓摩导引7次,然后自由活动一下就可以了。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