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保婴撮要》 舌断唇伤

    作者: 薛铠

    凡舌断者,须乘热接上,急用鸡子轻击周遭,去硬壳,取膜套舌上,以洪宝丹敷膜上,自然接续。若良久舌已冷,不必用接,但以洪宝丹敷之,其舌自生,所断唇舌,鸡子膜含护,恐风寒伤之。外症若寒热作痛,用四物加柴胡。晡热作痛,加地骨皮。倦怠少食,用四君加芎、归、柴胡。恶寒少食,用托里散加参, 。若烦渴发热,用当归补血汤,如不作痛,但用四君之类以健脾则肌肉自生,旬余可愈。不宜用辛热之剂,恐助火而益其痛也。

    一小儿舌断半寸许,敷洪宝丹,服四物加柴胡,痛定血止,次服四君加柴胡、山栀,月余而舌自完。

    一小儿十四岁,疫病愈后,啮舌出血,先君谓肾虚则啮舌,用地黄丸而愈。后唾血咳血,发热痰盛,仍用前丸而瘥。

    一小儿唇伤出血不止,以药止之,唇面肿大,揭去其药,出血甚多,肿亦顿消,用托里之剂及当归膏,患处溃而愈。

    一小儿唇伤,肿痛发热,服清热止痛之剂,连泻二次,眉目搐动,服祛风等药,手指俱冷,手足搐动,余谓脾土被肝木所侮,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半夏,手温而搐止,仍用前药,佐以托里散而愈。

    一小儿跌伤,唇口发搐,切牙惊哭腹痛,此出血过多,肝火内动所致也,用四物加柴胡、山栀而安。但 痛至面,此患处欲作脓耳,用托里散四剂,头目肿痛,其脉滑数,此脓已成,气虚而不能溃出也,又用托里散二剂,脓出肿消。若初伤时,不遽用收敛疮口之药,则无此患也。

    一小儿伤唇出血,发搐目直,用柴胡栀子散一剂,其搐稍定,但伤处 痛,外敷洪宝丹,内服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跌伤面肿,连唇颊出血, 痛发热,以花蕊石散敷之,血止痛定,次用当归补血汤,而发热顿止;又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而溃,托里散而敛。

    洪宝丹(一名济阴丹) 治伤损 痛并接断。

    天花粉(二两) 姜黄 白芷 赤石药(各一两)

    上为末,汤调搽患处。

    一方∶用乱发烧灰,敷舌上接之。又治∶擦落耳鼻,乘热蘸之,接上即愈。亦须口含,以防其冷。

    当归补血汤治杖疮、金疮,血气损伤;或妄服峻剂,致血气俱虚,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之全无。经曰∶脉虚血虚,脉实血实。盖血虚发热是也,证似白虎汤,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若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多得于饥饱劳役者。(方见发热不止)

    四物汤治一切血虚发热;或因失血太多;或克伐太过;或溃后发热,烦躁不安,并宜服之。(方见腋痈)

    柴胡栀子散(方见胁痈)

    花蕊石散(方见后)

    八珍汤

    加味逍遥散(二方见发热不止)

    托里散(方见热毒疮疡)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