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驳骨草

    《中药大辞典》:驳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别名

    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杂木林中阴湿处,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矮小常绿灌木,高20~30厘米。茎黄褐色,密被毛,节上有明显托叶痕,斜向上生长。单叶对生,倒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侧脉在叶缘以内网结,下面稍突起,被毛,叶脉上毛尤为明显;叶柄长1厘米左右,被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浆果球形或椭圆形,如豌豆大,成熟时蓝色。花期夏季。

    性味

    《云南中草药选》:"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治感冒,肠炎,痢疾,风湿骨痛,跌打伤折。

    ①《广西药植名录》:"根:止血,止咳,治跌打。叶:消肿,驱风。"

    ②《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研末包敷。

    复方

    ①治菌痢,肠炎,上感,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小功劳三至五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骨折:小功劳配方外包。(《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驳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别名

    木贼、节节草、豆根草、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土木贼、木贼草、斗眼草、锁阳草、全生草、虾公脚、马浮草、小功劳

    英文名Herb of Siam Psychotria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贼产植物笔管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 debile Roxb.]

    采收和储藏:秋季选择身老体大者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或山涧旁的卵石缝隙中或湿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南、湖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黑褐色。茎一型,不分枝或不规则的分枝,通常高可达1m,直径2-15mm,中空,表面有脊和沟,脊6-30条,近平滑,沟中有2组分离的气孔;小枝1条,或2-3条一组,很少4-5条的,小枝也可能再分枝。叶鞘常为管状或漏斗状,紧贴,顶部常为棕色,鞘齿狭三角形,上部膜质,淡棕色,早落,留下截形基部,因而使鞘之顶端近全缘,叶鞘的脊部扁平。孢子囊穗顶生,长1-2.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淡绿色至黄绿色,长约50cm,有细长分枝,表面粗糙,有纵沟,节间长5-8cm,中空。叶鞘呈短筒状,紧贴于茎,鞘肋背面平坦,鞘齿膜质,先端钝头,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细圈。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茎含烟碱(nicotin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还含硅化合物。

    归经

    肺;肝;脾;大肠经

    性味

    苦;凉;甘

    功能主治

    明目;清热;利湿;止血。主目赤胀痛;翳膜遮睛;淋病;黄疸型肝炎;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根:止血,止咳,治跌打。叶:消肿,驱风。

    2.《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别名大刺盖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罗平蓟的根。秋季采根,晒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丛中向阳处。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粗壮,须根白色。茎直立,具明显纵棱槽,疏生卷曲的细柔毛。叶互......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别名山石榴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药。果成熟时采,去果柄及宿萼,晒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带......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随采随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流两岸或村落附近。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
  • 《中药大辞典》:刺竹笋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别名芳竹笋(《岭南采药录》)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阳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较高处。分布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原形态箣竹(赞宁《笋谱》),又名:竻竹、答黎竹......
  • 拼音注音Cì Zhú Rú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砍取茎竿,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晒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