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查古籍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此节问答之意,谓五脏六腑配手足之阴阳,但十一经耳,其一经者,乃手少阴心脉,手心主包络脉也。二脉俱是心脉,而少阴与太阳合脉,心主与三焦合脉,各相表里而合为十二经也。其言包络三焦无形者,言其气也,然未免语病。《灵枢·本藏篇》曰∶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果否无形,何以有浓薄之相应乎?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而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言包裹此心之膜也。若其无形,所指何物?是包络三焦之有形,不待辨自明矣。
按∶手厥阴心包络,即包心之脂膜,西医谓心外之夹膜者是也。其膜分内外二层,外层浓而坚密,上裹总回管脉管,下与膈膜之上层相粘,内层外连于外层,内粘于心,其脉与膈之脉管,肺之气食两管,而通贯于脑筋。心之脉络,亦从包络发出,以达周身。故经言膻中者,臣使之官也。手少阳三焦,为水中之阳,是为相火。经言少阳属肾者,属于肾中命门也。命门即肾系,由肾系下生脂膜,为三焦之根。西医所谓腹包膜,腹内腑统膜者是也。其膜之原,肾系之,下裹膀胱,通两肾,包二肠及女子子宫,经核反折回,由尻骨之后上行腹壁膜,前至肝之上,膈膜之下,转向腹前,包肝裹胃,上层与膈膜之下层粘续。膈之上层,与心包络之下层相联,气脉通贯于肝之下,胃之上,又横出薄膜一层,以隔肝胃,即肝胃连膜也。心肺在此膜之上,不能包裹,所包各脏腑,肚腹之前,成一空囊,由肝胃连膜,后有一孔相通,透入空囊,名曰空窍。凡膈膜以下各脏腑之间,俱有此膜数层之折叠筋带,为绾其脏腑,以定其部位,并护行各处之血管脑筋,又枝生薄膜,网罗纵横,是由彼脏行于此脏,以通气血者也。凡诸连网膜油,皆三焦之物也。夫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上下,粘续其气;并出于肾,一游行于上中下三焦,而各有所归之部署;一入于心包络,而为君主之相。三焦起于七节之间,藏水中真火,为相火之宅,包络乃相火之脏,三焦乃相火之腑,包络三焦气化流行,皆相火之流行也。以似脏别脏之小囊,配似腑外腑之大囊,亦天造地设之理,不容妄议者也。若泥执无形,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