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心源性猝死预防当先

    曾宪锋 薛素芬 武警总医院中医科

    心源性猝死时有发生,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患有一种“隐匿性心脏病”,患者平时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一旦发病,几分钟内即胸闷、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进而死亡。此病中医称谓胸痹、真心痛,主要与情志失调、寒邪内侵、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平时患者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加上寒凝、气滞、血瘀、痰阻,就会痹遏胸阳,阻滞心脉,发生胸痹。以下几点当在生活中引起重视。

    发现危象当急救。一旦发现自己或有人突然出现胸闷、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等,不要过分惊慌,马上用大拇指压揉另一侧的内关穴(在前臂屈侧,腕横纹上2寸正中处)3~5分钟,也可以配合压揉人中穴(即“掐人中”)3~5分钟。中医认为,内关穴属心包经,对心有双向调节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该穴有双向调节心率的重要作用。“掐人中”在民间流传甚广,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此特别提醒您,在用以上方法的同时,要拨打急救电话。

    不贪食生冷食物。短时间进食大量生冷食物,如冰激凌、西瓜等水果,会引起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强烈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

    作息有规律,不熬夜。心脏工作一整天,也需要晚上补充能量,研究发现,人体修复工作主要在睡觉中完成。中医认为熬夜会导致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发生胸痹。

    心平气和,心胸开阔。平时要保持一颗年轻快乐的心。常言道:“嘻嘻哈哈活了命。”中医认为忧思伤脾、脾虚气结,遂聚而为痰;生气伤肝,气滞化火,而致烁津为痰,阻滞心脉。

    注意防寒保暖。季节更替之际,天气忽冷忽热,往往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阴寒之邪侵袭人体,寒凝气滞,可痹遏胸阳、阻滞心脉。有心血管问题的人要注意添减衣服,保持适宜的温度。

    戒烟、少酒。烟酒对心脏的影响巨大,曾见过一位抽烟熬夜加班写稿子引发心脏病发作的中年男子,幸亏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免于一死。而一次性饮酒过多,则会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而成胸痹。

    中老年人少洗桑拿。因为桑拿屋温度很高,人会出很多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不利于心脏。西医也认为,人体在高温环境时间太长会造成大量汗液蒸发,致血容量急剧下降、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而发生意外。

    谨防误诊。对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胃痛”要提高警惕,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以防延误病情。心脏病、心肌梗死与胃痛极易混淆,也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伴随,临床上把心脏病、心肌梗死当作“胃痛”误诊的时有发生。

    定期体检。力争尽早发现,早期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经常听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几十年了,我从来没进过医院!”好像很自豪的样子。实际上很多得大病的人,平时身体都很“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这台“车”也需要经常检修。如果定期体检,就可早期发现隐匿性心脏病,这样及早备药,一旦发作,就会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更多中药材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
  •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