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第84节 抑郁症和躁狂症

    抑郁症和躁狂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代表着心境障碍的重要两极。心境障碍是一种情感紊乱的精神疾病,包括长时期过度的抑郁和欣快(躁狂)。心境障碍也叫情感性精神障碍。

    悲伤和欢乐是日常生活正常经历的一部分,很难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和躁狂相区别。悲伤是对损伤、挫败、失望、创伤或灾难的自然反应。悲伤是一种有益的心理防御,使个体从令人恼怒和不愉快的境遇中摆脱出来,从而促进康复。

    悲伤或居丧是一种对损失或分离的最常见的正常反应,如亲人死亡、离婚、失恋等。居丧或失落一般不会引起持续性的并导致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抑郁,除非个体本来就有罹患心境障碍的素质。

    成功和获得成就在正常情况下可产生欣快的感觉。然而,欣快有时能够用来对抗抑郁和丧失的痛苦。即将死亡的人在临终前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欣快和烦躁不安,有些刚刚经受痛苦的人可以出现欣快而不是悲伤的反应,对于那些易罹患心境障碍的人,这些表现可能就是躁狂的前兆。

    估计有25%~3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经历某种形式的情绪障碍,但大约只有10%的人病情比较严重,需要治疗。其中约1/3是持续时间很长的慢性抑郁,另外的大多数则是反复的发作性抑郁,慢性和发作性抑郁被称为单相情感障碍。大约近2%的人罹患躁狂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躁狂相交替出现(不太严重的躁狂相则称为轻躁狂)。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