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川乌(一两) 白附子(二两) 南星(三两) 半夏(七两)
上四生物作一家,碾极细,绢袋盛,置瓷盆,泉水摆出粉,粉尽俟澄,则换水漂,相天寒热,露晒三五七日,阴干,糯米煮稀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兼风薄荷酒,尤佳。
风盛则痰壅、痰壅则气升,或寒或热,发为呕吐泄泻口眼 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故用半夏、南星之辛,以散寒 湿,川乌、白附之热,以温经逐风。浸而暴之,杀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风痰之上药,然热痰迷窍者非宜。青州范公亭,井泉清冽,浣物迥洁白,拟以名方,盖美之也。
诗曰∶青州丸子,川乌白附,半夏南星,四合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