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歌】有色有痕明是疹,若无头粒是为斑。究其实火并虚火,更有阴斑与内伤。
【论】夫斑与疹不同。斑者,疮发 肿于外,有色点而无头粒,属少阳相火。疹者,小红靥,有头粒,随出随收,收而复出,或在皮肤中不出者,名曰瘾疹,属少阴君火。然伤寒发斑有阳毒、温毒、胃烂之证。杂病有阴证发斑者,亦出胸、背及手足,稀少而微红,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而为斑,如蚊迹之状,终不似阳斑之锦纹也,若误作热证,用寒药,非也。亦有内伤发斑,乃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宜降,亦不可用凉药。二者虽十无二、三,然亦当辨。阳斑皆属风热挟虚而作,盖红赤甚者,胃热也;紫者,胃烂也,半死半生;黑者死。阴、阳、虚、实,切脉验证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