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风之症,西北方有之。东南气温腠理疏泄,人患之者,皆类中风也。况小儿元气未充,皮毛不固,易虚易实,外邪乘之则壮热抽掣,气粗涎涌,甚至昏愦口噤,即似中风,误以续命等汤投之,多至不救。大人且无真中,况小儿乎!凡有前症,当辩其因∶若阳明经气虚,风邪所乘,筋脉拘急者,为外因;足厥阴肝火炽盛,筋脉偏急者,为内因;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乘入;或急惊风,过服金石之剂耗损肝血,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肝,致口眼斜者,皆肝血不足,肝火生风之类,中风之类症也。
治验药方(散见各症)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中风之症,西北方有之。东南气温腠理疏泄,人患之者,皆类中风也。况小儿元气未充,皮毛不固,易虚易实,外邪乘之则壮热抽掣,气粗涎涌,甚至昏愦口噤,即似中风,误以续命等汤投之,多至不救。大人且无真中,况小儿乎!凡有前症,当辩其因∶若阳明经气虚,风邪所乘,筋脉拘急者,为外因;足厥阴肝火炽盛,筋脉偏急者,为内因;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乘入;或急惊风,过服金石之剂耗损肝血,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肝,致口眼斜者,皆肝血不足,肝火生风之类,中风之类症也。
治验药方(散见各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