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十一

    作者: 张介宾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结阳者,肿四肢。

    (见疾病类六.)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疾病四。)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疾病五。)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色二十四。)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脾脉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

    (脉色二十。)

    太阳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阳明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疾病十一。)

    脾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

    (脉色十。)

    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疾病九。)

    意伤则 乱,四肢不举。

    (藏象九。)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脉色十六。)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脉色二十一。)

    跛,风寒湿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