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作者: 张介宾

    (《灵枢·官针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故曰官针。)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用不得法,则不能去病。)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

    (内伤良肉,则血流于内而溃于外,故皮肤为痈。)

    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气不泻而伤其支络,故为大脓。凡病有沉浮,刺分深浅,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邪反从之,后生大病。)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

    (气泻太甚,元气伤也,故必为害。)

    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针不及病,则病气不泄,而刺失其宜,故亦为败。)

    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

    (当小而大则泻伤正气,当大而小则病不能移,皆失针之宜也。)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上文言其过失,下文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 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火之游行也。用 针者,主泻阳气也。肤白则无火可知,故不宜刺。)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 针于井荥分输。

    (此针宜于用补。分输,言各经也。)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中者,言其远也。)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四时义详后十八。)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