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作者: 张介宾

    (素问阴阳别论)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注见前二十三。)

    阴阳虚,肠辟死。

    (阴阳虚者,尺寸俱虚也。肠辟,利脓血也。胃气不留,魄门不禁,而阴阳虚者,脏气竭也,故死。通评虚实论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于阴,阴气泄矣,故阴脉多阳者多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虚者,沉取不足。阳搏者,浮取有余。阳实阴虚,故为内崩失血之证。)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也。搏即真藏之击搏也。二十日者,脾肺成数之余也。夜半阴极,气尽故死。)

    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

    (二阴,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也。十三日者,心肾之成数也。夕时者,阴阳相半,水火分争之会也。)

    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

    (一阴,手厥阴心主、足厥阴肝也。十日者,肝心生成之数也。平旦者,木火王极而邪更甚,故死。)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其死之速者,以既搏且鼓,阳邪之盛极也。)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三阴三阳,脾肺小肠膀胱也。四脏俱搏则上下俱病,故在上则心腹胀满,至于发尽。发尽者,胀之极也。在下则不得隐曲,阴道不利也。四脏俱病,惟以胃气为主,土数五,五数尽而死矣。)

    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二阳,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也。十日者、肠胃生数之余也。此篇独缺一阳搏者,必脱简也。六经次序义,详疾病类七。)

更多中医书籍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黄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