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十八、诊尺论疾

    作者: 张介宾

    (灵枢论疾诊尺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欲诊尺以知脏腑,故曰从外知内。)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寸口之脉,由尺达寸,故但诊尺部之脉,其内可知。通身形体,难以尽见,然肉之盛衰,必形于腕后,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是以独调其尺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目窠,目下卧蚕处也。痈,壅也,即新起微肿状。颈脉,人迎脉也。 而不起,按之有窝也。是即风水肤胀之外候。风水义见疾病类三十一。肤胀义见疾病类五十七。窠音科。痈,去声。 音夭。)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阳受风气,故病风者,尺肤滑而淖泽也。)

    尺肉弱者,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阴虚,当为解 。解 者,身体困倦,故欲安卧。无邪而脱肉寒热者,真阴败也,故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泽脂,即前淖泽之谓。风者阳气,阳在肌肤,故滑而泽脂。)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涩者血少,血不能营,故为风痹。)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 饮也。

    (如枯鱼之鳞,干涩甚也。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为 饮。又下编肝脉涩甚为溢饮。 ,溢同。)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若脉虽盛而兼滑者,是脉已不躁而正气将复,故不久当愈。出,渐愈之谓。)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肤寒脉小,阳气衰也,故为泄为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炬然,火热貌。或先热而后寒,或先寒而后热,皆寒热往来之候。)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臂 之节也。一曰曲池以上为肘。肘在上,手在下,故肘应腰上,手应腰下也。)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肘前,内廉也,手三阴之所行,故应于膺前。肘后,外廉也,手太阳之所行,故应于肩背。)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肘下为臂,臂在下,故应腰腹。)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谓三里以下,内关以上之所,此阴分也。阴分有热,故应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者,三阴之所聚,故或热或寒,皆应于腹中。)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鱼上脉青,胃之寒也。经脉篇亦曰∶胃中寒,手鱼之脉多青矣。鱼义见经络类二。)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 有加,立死。

    (尺炬然热,火在阴也。人迎大者,阳之胜也。故当失血。若尺肤坚大而脉则小甚,形有余而气衰少也。阴虚既极,而烦 再加,故当立死。 ,美本切。)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