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治愈手足口病验案

    苑嗣文

    王某,女,4岁。2010年6月5日初诊。

    因反复感冒来诊,现在既无咳嗽亦无发热,唯口中异味,晨起眼眵过多,口唇色红如妆,咽部充血明显,无咽痛、咽痒,扁桃体Ⅱ度肿大,上颚靠里侧有一硬币大瘀斑,颜色鲜红,但无痛感,食欲很好,纳食较多,腹部叩击呈鼓音,明显腹胀,大便干,每日1次。手心较热,舌质红,苔有剥脱。

    综合患者上述表现,应属于典型的食积化热,热极化火伤阴,食积、火旺、阴伤三者并存,所以患者很容易反复感冒。鉴于患者上颚靠里侧的鲜红色出血点,笔者认为患者可能为手足口病。但患者家属说上午刚去了儿童医院找专家看过,否认手足口病。治以清热泻火,滋阴养液,消食导滞,佐以解表。处方:麻黄9克,生石膏90克,杏仁9克,甘草9克,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苏子15克,牛子10克,生地20克,玄参40克,麦冬30克,焦三仙各12克,槟榔12克,厚朴9克,知母10克,白芷12克,辛夷6克,罗汉果1个,生姜30克,大枣6枚为引。上药泡1小时,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煮25分钟,取药液450ml,沉淀取上清液400ml,1日分数次喝完。6剂。

    2010年6月8日二诊:患者精神好,今晨发现双手掌、双足底部出现许多疱疹,疱疹底部色泽鲜红,疱疹明亮,充满疱浆,不痛不痒,典型的手足口病的表现,但无发热、无咳嗽,上颚部内侧的出血瘀斑颜色已经变浅。诊断手足口病无疑。患者服用上药后,大便每日2~3次,大便稀溏。至于治疗,因为热势较重,仍服用上述药物,加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每次1支,每天3次。嘱其在家休息,少外出,不去幼儿园,以免感染他人。饮食一定要清淡、适量、易消化。

    2010年6月12日三诊:患者手足部疱疹已经全部消失,无溃烂皮损,口腔上颚部的瘀斑已经消失,大便每日2次,便质稀溏。舌质红,苔已经布满舌面,微黄色。问家长是否还服用其他药物?家长说只服用了笔者所开的中药和中成药。因患者阴液已经恢复,内火犹未除尽,上方生石膏改为50克,去生地、知母,加生薏米30克,姜枣为引如前。3剂,水煎服。

    按:手足口病正处在高发期,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严重时还危及患儿生命。导致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较多(科萨奇病毒、肠道病毒等),因此现代医学缺少针对性的有效药物。笔者观察手足口病患儿多数是因为内火较重所致,有的患者再有外感寒邪,形成“寒包热”证,会出现高热,严重者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甚者危及生命。因此治疗手足口病必须立足于清热泻火。此例患者不仅内火炽盛,而且火邪伤阴,还伴有食积,所以立清热泻火、养阴增液、消食导滞之法,佐以发表,使热邪表散。

    笔者在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点体会是重用生石膏。很多医生畏惧大剂量使用石膏,尤其对于儿童,就更不敢用。其实生石膏的用量不仅与患者的体重有关,更与患者内火的严重程度有关。清代《疫疹一得》的作者余师愚曾用生石膏(1剂用8两)治疗瘟疫,活人无数。余师愚的大石膏方有“三不敢”之谓,即“医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药肆不敢卖”。清道光年间归安江笔花曾治一时疫发斑,连续使用石膏共计14斤,才将病人治愈。《伤寒论》中石膏的剂量是多少呢?以大青龙汤为例,张仲景说了“石膏如鸡子大(碎)”。鸡蛋大的一块石膏有多重?应该80~100克。笔者认为石膏色白,属金,入肺,性属大寒,味道不苦,实属清热泻火必需之品。

更多中药材
  •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自古传下来的治病方法,拔火罐和针灸还有刮痧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属于中医治疗里面的外治。其实也算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中效果最显著的方法之一,它属于其中的充血治疗方法,拔火罐后注意事项也是有很多的。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是......
  • 冠心病可以说是现代人的通病,得了冠心病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冠心病患者由于日常没有注意保健还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健康问题,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日常的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只有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将冠心病对人的危害降到最......
  •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给人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对于那些有肝气郁结的朋友来说,如果有肝气郁结的问题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及时的解决,肝气郁结的问题会给身体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的,会引起情绪失调,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的问题,因此对于有肝气郁结的问题的......
  • 就记得电视剧里,如果谁想要恶搞,就给来点巴豆,看着那人焦虑的神情和一趟趟上厕所的窘迫,开心不已;我是这么认识巴豆的,不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其实,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寒邪食积所......
  •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够见到巴豆的影子,侠客们为了能够实现什么妙计,都会有巴豆使人腹泻,那你知道巴豆是什么吗,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巴豆树为常绿乔木,高6~10米,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