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临床生物化学》 三、慢性肝细胞损伤的检验指标

    (一)慢性肝细胞损伤的酶学指标

    γ-GT在反映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较转氨酶敏感。γ-GT活性75%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当慢性肝病有活动性病变时,诱导微粒体酶合成增加。在急性肝炎恢复期ALT活性已正常,如发现γ-GT活性持续升高,即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即使ALT正常,如γ-GT持续不降,在排除胆道疾病情况下,提示病变仍在活动;慢性持续性肝炎(CPH)γ-GT轻度增高;慢性活动性肝炎(CAH)γ-GT明显增高;肝细胞严重损伤,微粒体破坏时,γ-GT合成减少,故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化时γ-GT反而降低。

    此外,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腺苷脱氨酶等的活性在慢性肝细胞损伤时可以增高,而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胆碱酯酶(ChE)活性则在慢性肝病时因酶合成减少而降低。

    (二)慢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浆蛋白的变化

    血浆白蛋白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代表肝的储备功能。此外前白蛋白(PA)及抗凝血酶Ⅲ(AT-Ⅲ)亦能很好地反映肝脏的储备能力,藉以判断慢性肝细胞损伤的病变程度。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及预后,慢性持续性肝炎的γ-球蛋白正常或基本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时γ-球蛋白呈轻、中度升高,若γ-球蛋白增高达40%时提示预后不佳。γ-球蛋白增高的机制是枯否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后者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IgG,以致γ-球蛋白增高。ICG排泄试验测15分钟滞留率可用于筛选慢性职业中毒肝损伤、追踪慢性肝病的恢复和急性肝病的慢性化过程。

更多中医书籍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陈念祖
  • 作者:
    周扬俊
  • 作者:
    元简
  •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作者:
  • 作者:
    尤怡
  • 作者:
    尤怡
  •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