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水芋

    拼音注音Huánɡ Shuǐ Yù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根茎。9~10月采。

    生境分布

    常群生于沟边或低平湿地,分布湖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血水草,又名:广扁线,捆仙绳。

    多年生草本,含红黄色汁液。根状茎横生。叶基生,具长柄;叶片卵状心形,长3~9厘米,宽5~10厘米,尖头,边缘波状,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基出脉5~7条,细脉网状。花茎抽自叶间,花少数,直径4厘米,成稀疏聚伞花序;花萼全包花蕾,先端长渐尖,开花时破裂脱落;花瓣4,白色,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细,花药深黄色;雌蕊绿色,花柱单一,顶端2浅裂。蒴果,种子多数。花期4~5月。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解毒。治痨伤腰痛,跌打损伤,小儿疮癣。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小儿癣疮。"

    ②《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治劳伤咳嗽、跌打损伤及腰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劳伤腰脊痛:广扁线.红丝线、金腰带、筋骨草。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小儿胎毒、疮痒:黄水芋、苦参根、燕窝泥各等分,共为末,调菜油涂。或煎水洗亦可。(《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斑点虎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xifraga punctata L.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 来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性味淡,温。功能主治除湿利尿,行血祛瘀,消肿。主治咳嗽,咯血,黄疸,骨折筋伤,白带,疮疖。用法用量0.5~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斑竹壳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别名斑竹衣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功能主治清血热;烧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毛),2~3钱;或烧灰冲服。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斑竹壳拼音注音B......
  • 《中药大辞典》: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茎,晒干。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原形态刚竹(《竹谱详录》),又名......
  •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红热,用斑竹花二两,煎水服。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