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临床生物化学》 五、血浆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浆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定量地用化学方法测定血浆总蛋白质以及白蛋白。

    2.通过电泳将血浆(或血清)蛋白质初步分离,可以半定量地检测主要蛋白质的组分及其图谱,如Alb、α1、α2、β1、β2、γ等区带,并以相对百分比表示之。

    3 .特异的定量测定个别蛋白质,多采用免疫化学的技术,通过制备特异的抗血清(或抗体)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依据抗原抗体结合及其复合物的检测手段可有浊度亮度法、沉淀法、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法等。如果含量很微的蛋白质则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及酶免疫测定法(EIA)。

    此处仅从临床的需要,对方法学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作一简介。

    (一)血清总蛋白质的测定

    新鲜全血采取后经自然凝固,析出血清,除去含量约为2-4μg/L的纤维蛋白原,剩下的即为血清蛋白质。健康成人在活动状态采血,其含量为63-83g/L,平卧休息时为60-78g/L。血浆总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不外两大原因;一是血容量的改变(浓缩或稀释);二是个别蛋白质组分的明显增加或减少。血浓缩时的高血浆蛋白血症,各个组分成比例的增加(病史中有失水史)。血稀释时的低血浆蛋白血症亦是相对的,各组分蛋白质仍保持正常的比例。

    由于个别蛋白质的变化所致的低蛋白血症,最多见的原因是低血浆白蛋白。轻度的高蛋白血症可由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多克隆,弥散性的γ球蛋白增多症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或异常蛋白血症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

    应当指出,在进行化学定量测定血浆蛋白质时,我们作了如下假定:①所有血浆蛋白是纯的多肽链(糖脂类和金属有机物等均不计在内),其含氮量平均为16%;②几百种血浆蛋白其理化性质虽不同,但与化学试剂作用产生的反应(如呈色、沉淀)是一致的。显然,这是过于理想化了的,事实上前一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后一种情况在不同蛋白质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采用任何一种化学方法作血浆蛋白质的测定,严格来讲都是从实用出发的,是相对的定量。

    至今,凯氏定氮法仍然是建立各个具体方法时采用的参考标准方法。

    双缩脲比色法是目前首先推荐的蛋白质定量方法。方法操作简便,虽然双缩脲试剂有大同不异。其中酒石酸钾纳可以稳定在碱性溶液中的铜离子,含有碘化物作为抗氧化剂。双缩脲反应生成的复合物其吸收峰为540nm。可采用公认的标准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品,经精确称量,必要时用凯氏定氮法标定。各地质控中心提供的混合标准血清可作为第二参考,血清用量100μl,在10-120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批内CV值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黄宫绣
  • 作者:
    张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作者: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