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鼠皮

    《中药大辞典》:鼠皮拼音注音Shǔ Pí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鼠科动物褐家鼠、黑家鼠等的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鼠"条。

    功能主治

    《纲目》:"烧灰,封痈疽口冷不合者。生剥贴附骨疽疮,即追脓出。"

    复方

    治脓溃后疮不合:烧鼠皮一枚,作末,敷疮孔中。(《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鼠皮拼音注音Shǔ Pí英文名Mouse shin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科动物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2.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剥皮,鲜用或烘干烧灰。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住宅、阴沟、草堆、田埂、作物地及河溪堤岸等处。 杂食性。好啃咬衣物、家具和雏禽。活动多在夜间,以午夜最活跃。

    2.栖息于屋内,也活动于野外的农田。当作物成熟时,吸时则迁至田间。杂食必,几食一切物品。

    资源分布:1.分布几遍全国。

    2.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态

    1.褐家鼠,体长15-22cm,体重72-290g。耳短而厚,前折不能遮眼。尾明显短于体长,前足4趾,后足5趾,均具爪,后足长3.5-4cm。雌性乳数6对。被毛粗糙,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杂有许多黑长毛,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腹面苍灰色,略带一此致乳黄色。足背苍白色。尾毛两色,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尾部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鳞片的基部和有白色和褐色的细毛。

    2.黄胸鼠,体长13.5-18cm,体重74-134g。尾细且超过体长。体形较褐家鼠细长,耳壳溥而长,向前折可盖住眼。前、后足细长,分别为4趾和5趾,均具爪。乳头胸部2对,鼠蹊部3对,个别6对,即在腹部增加1对。背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腹毛灰黄色,毛基浅灰色,在胸部毛色更黄,有时具一块白斑。前足背的中央毛灰褐色,四周灰白色,而后足背为白色。尾上下全为暗褐色。

    归经

    肺;心经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敛疮。主痈疖疡久不收口;附骨疽

    用法用量

    外用:1张,烧灰涂敷;或生剥贴敷。

    复方

    治脓溃后疮不合: 烧鼠皮一枚。作末,敷疮孔中。 (《干金方》)

    各家论述

    《纲目》:烧灰,封痈疽口冷不合者。生剥贴附骨疽疮,即追脓出。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来源萝藦科潮风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别名青胶木、树仲、油槁树、胶樟、青野槁、潺槁木来源樟科木姜子属植物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叶入药。夏秋采收,根洗净切片晒干;叶、皮多鲜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别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苍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处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载于《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引《广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饮,大能清暑益气,或以为即革澄茄。“因山鸡椒果......
  • 《中药大辞典》:砗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别名车渠(《海药本草》)出处《海药本草》来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分布我国南海诸岛。原形态贝壳巨大,重而坚厚。卵圆形,壳顶位于贝壳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来源药材基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