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查古籍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新生儿溶血病是母亲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病。主要有两类血型不合,一类为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胎儿为A或B型,这类溶血病症状轻,第一胎婴儿就可得病;另一类为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多数第一胎不发病,第二胎才发病,症状严重。
严重的病例在胎内已有溶血、贫血、浮肿,但多数溶血病在出生后36小时之内出现黄疸和进行性贫血。黄疸出现早,病情进展快且严重。血胆红素超过342微摩尔/升提示病情严重,将来有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患儿嗜睡、厌食、甚至抽痉。
在家庭分娩的孕妇,分娩后应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及程度,24小时出现黄疸者需送医院。对估计有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孕妇(例如上一胎患过溶血病),怀孕后期应检测血液中抗体的效价,如超过正常,就应按高危孕妇处理,应住院分娩,对娩出的新生儿应加强临床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对Rh阴性的产妇在娩出Rh阳性的婴儿后3天之内,肌肉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300微克来预防下一胎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病,但此方法对已致敏的产妇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