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一种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空气飞沫传播。病人先有高热,1~2天内全身出皮疹。皮疹特点是全身皮肤充血发红,且有许多小粟粒样的突出于皮肤的红疹子,好象在一块红布上撒上许多小红米粒。用手一压,红色暂时退去,留下一片发白的指痕,但瞬间又恢复原来的红色。面部发红,但在鼻尖到嘴角周围则例外,形成了口周苍白圈。病人的舌头好象杨梅,在光滑发红的舌面上有多个突起。咽部发红,扁桃体也发红和肿胀,有时甚至有脓点。皮肤有时觉得发痒。过几天皮疹退了,开始脱皮,严重时手掌也会脱皮。

    得了猖红热,要请医生诊治,遵照医嘱规则治疗,一般青霉素有效,需用药6~8天,以便彻底消灭咽部的致病菌。

    多喝开水,好好休息,隔离至咽部症状消失,鼻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一般约发病后15天)为止。

    一般猩红热病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有两点需要提请大家注意,一是病人发热特别高,可能发生肺炎、颌下淋巴结炎,脉搏细弱、血压低和手脚发凉等情况时,说明病情严重,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诊治;二是得了猩红热可能并发风湿性心脏病和肾小球肾炎,一般在病后2周发生,所以猩红热虽然痊愈了,但仍要请医生复查一下,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傅善来)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
  • 作者:
    张锡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