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古今医彻》 伤寒论

    作者: 怀远

    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余始读而疑之.谓既伤于寒.何以反病热乎.盖寒者天之阴气也.热者人之阳气也.天以阴气侵人.则拘急而畏寒.人以阳气被郁.则蒸冒而发热.然邪气既盛.正气不能拒之而出.须以辛温之药助之.使邪从汗解而愈.此发表之所由设也.重则麻黄.次则羌活.又次则紫苏.皆当因其轻重而施之.中病即止.毋使过剂.过则邪气既去.正气反虚.种种变迁.不易枚举.盖汗者身之液也.始由寒闭腠理.无从发越.故藉汗以疏通.令气和平斯已.今发之太过.则人身之津液既耗于外.必竭于内.无论汗多亡阳.而胃腑燥竭.肾阴消亡.烦渴秘结等症.总由一汗所致.诸谓其可泛视乎.故余尝谓治伤寒法.不可不汗.不可轻汗.不可大汗.不可再汗.不可误汗.明乎此者.庶入仲景之室而免文伯之恐也.

    一太阳受冬月严寒.头疼壮热.畏寒拘急.脉紧盛而无汗者.仲景用麻黄二钱.桂枝一钱.甘草五分.杏仁八粒.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名麻黄汤.治冬月正伤寒.此不可不汗也.

    一前症虽具.或感非时暴寒.不可与麻黄汤用羌活紫苏防风荆芥葛根广皮川芎甘草等.量症加减.此不可大汗也.

    一前症虽具.或元气素弱.或向有杂病.及产后.痘后.失血后.兼劳倦内伤.并犯房欲者.果又冒寒.方与荆防苏葛甘草陈皮.随症加减.微解其表.若不因寒而发热者.只治其本.此不可轻汗也.

    一前症虽具.曾经发表出汗.不可复用发散.盖邪既却矣.而又汗之.能不伤正气乎.此不可再汗也.

    一凡恶寒发热.杂症皆有.即一疮一疖亦复如是.岂可不审何证所致概用发散.如余治一妇恶寒发热.脉得洪数.询之乃左乳肿痛.余竟治其乳.肿痛顿消.寒热亦止.举一可例其余.此不可误汗也.余观近时风尚.凡病家.医士.及旁观者一发寒热.动以伤寒首戒.每必曰曾汗否.曾下否.使汗之下之而毙.纵无憾也.如不汗不下而痊.犹未惬志焉.此生民之厄运.未俗之波靡也.失哲代起而痛发之.相沿不觉.可胜悼哉.余习见劳倦阴虚杂症.胎前产后暑病等.妄发汗而死者.不可胜计.不得不深致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