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儿多因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大肠,遂成寒泻之证,其候粪色青白,腹痛肠鸣,古法主先用和气饮温散之(如苍术、紫苏、防风、赤苓、豆豉、藿香、陈皮、浓朴、炙甘草,引用生姜、灯芯)。
再以调中汤温补之(如人参、茯苓、藿香、炒白术、炙甘草、煨木香、制香附、缩砂仁,引用煨姜)。
〔真按〕小儿既因脐寒而泻,古方断不宜服。若儿未盈月,但用暖脐膏贴之可愈,不必服药,若泄泻过甚,但用炒白术八分,白茯苓二钱,炒猪苓八分,宣泽泻八分,引用干姜一片。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小儿多因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大肠,遂成寒泻之证,其候粪色青白,腹痛肠鸣,古法主先用和气饮温散之(如苍术、紫苏、防风、赤苓、豆豉、藿香、陈皮、浓朴、炙甘草,引用生姜、灯芯)。
再以调中汤温补之(如人参、茯苓、藿香、炒白术、炙甘草、煨木香、制香附、缩砂仁,引用煨姜)。
〔真按〕小儿既因脐寒而泻,古方断不宜服。若儿未盈月,但用暖脐膏贴之可愈,不必服药,若泄泻过甚,但用炒白术八分,白茯苓二钱,炒猪苓八分,宣泽泻八分,引用干姜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