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旋花根

    《中药大辞典》:旋花根拼音注音Xuán Huā Gēn别名

    筋根(《本经》),续筋根(《本草图经》),旋蒚草根(《救急方》)。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3月或9月采,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旋花"条。

    性味

    甘微苦,温。

    ①《本经》:"味辛。"

    ②《唐本草》:"味甘。"

    ③《救荒本草》:"味甘,性温。"

    ④《纲目》:"甘滑微苦。"

    功能主治

    益精气,续筋骨。治丹毒,创伤。

    ①《本经》:"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

    ②《别录》:"主续筋。"

    ③《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根主续筋骨,合金疮。"

    ④《纲目》:"补劳损,益精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各家论述

    《纲目》:"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每截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旋花根拼音注音Xuán Huā Gēn别名

    旋葍草根、篱天剑根

    英文名root of Hedge Glorybind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ystegia sepium (L.) K Br.

    采收和储藏:3月或9月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不被毛。茎缠绕,有细棱。叶形多变,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渐尖锐尖,基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花单生叶腋;花梗长达10cm,有细棱或有时个狭翅;苞片2,宽卵形,先端锐尖;萼片5,卵形;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色或紫色,漏斗状,冠檐微裂,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约1cm为增大的宿存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约4mm,表面有小疣。花期6-7月,果期7-8月。

    归经

    肺;肝;肾经

    性味

    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

    益气补虚;续筋接骨;解毒;杀虫。主丹毒;劳损;金疮;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绞汁。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

    1.《纲目》: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上车夫每截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2.《本经》: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

    3.《别录》:主续筋。

    4.《本草拾遗》:根苗捣绞汁服之,主丹毒,小儿热毒。根主续筋骨,合金疮。

    5.《纲目》:补劳损,益精气。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血草拼音注音Bí Xiě Cǎo别名红活美、滇荆芥、土荆芥来源唇形科滇荆芥属植物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 (Benth.) Bakh. f. [M. parviflora Benth. non. Sal......
  • 《中药大辞典》:鼻血雷拼音注音Bí Xiě Léi别名鼻血连(《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出处《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的根。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
  • 《中药大辞典》:丛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出处《全展选编·内科》来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丛枝蓼,又名:簇蓼。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
  • 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母猪精、细叶牛奶树、石榕、奶汁草来源桑科丛毛榕Ficus comata 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东、贵州。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行气,健脾利湿。主......
  • 《中药大辞典》:丛毛榕根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 Gēn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小叶钻石风、奶汁草(《福建中草药》)。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丛毛榕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阴处。分布贵州、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态......